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意圖之上,行為之下
QnA3.AI
特邀专栏作者
2023-11-23 07:04
本文約4538字,閱讀全文需要約7分鐘
我們更在意的是本源,底層和價值。

比特幣又衝新高,如我們早期的判斷,市場即將進入拐點,而intent-centric 帶來的新範式變化無疑將成為這一輪牛市的引擎。 intent-centric 產生的新敘事已經讓市場討論從研究轉向投機,這種紛繁囂雜的場景在web3 的世界裡似曾相識。

當市場專注於什麼樣的產品可以解決paradigm 提出的種種關於intent 的障礙之時,我們更在意的是本源,底層和價值。

QnA 3.AI 自六月上線以來,積累了超過40 萬條用戶提問,超過90 萬用戶通過我們的平台獲取到web3 世界的知識和信息,自始至終我們都相信,質疑與詢問是人類底層的需求,進步的渴望,同樣也是web3 世界夜空裡的火把。而正是這些數據讓我們更深刻地思考,intent- centric 的本源與未來。以下是我們的心得,分享給你們,enjoy:

我們對「意圖」的理解

你真的知道你的意圖是什麼嗎?當一個人有「意圖」去購買某一代幣,intent-centric 會解決中間交易的種種繁瑣環節。意圖的優勢無須多言,毫無疑問,意圖將帶來交互,業務流的變革,進而帶來產業巨變。我們關心的是,意圖由何產生。換個方式來說,有意購買代幣,這究竟是真正的意圖,還只是intent- centric 的一個環節?由這個意圖向上思考,用戶的「意圖」可能並不是購買某一代幣,而是「抓住市場潮流」,也可能並不是「抓住市場潮流」,而是「透過代幣交易獲利」,甚至不是「透過代幣交易獲利」而只是「讓自己獲得快樂」。

「意圖」在不同層次理解時,也可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從這裡,我們認為paradigm 對意圖的理解有些單薄了。在不斷和用戶互動的過程中,我們有一個非常真實的洞察,絕大部分人有意願但並沒有能力問出一個好問題,或者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使用者沒有能力辨別衝動和意圖,容易被市場情緒、付費推廣和有立場的言論所誤導,離DYOR 之路愈行愈遠。一個清晰且準確的意圖,需要多重資訊攝入,甚至多輪溝通後才能逐步清晰,進而確認。

回到Web2 的視角,網路世界的潮流從搜尋到推薦,網路購物從「多而全」到「懂你喜歡」,都是沿襲這個觀點。意圖之上是意識的世界,可惜的是,只有工具思維的產品是無法解決哲學思考問題的,這是接近神的領域。

意識的多模態:意圖是智慧的另一種表達

一個常見的觀點是:生命區別於其他物體的差異即是意識。而人類與其他生物的差異則是將意識,意圖與結果透過最適效率完成。

這種最優效率即人類在漫長發展過程中,進化的顯著標誌— 使用工具,我們注意到,工具本身就是intent-centric 的最佳物理表達。飛機之於林鳥,聲納之於蝙蝠,潛艇之於海豚,仿生學帶來的種種案例無不清晰揭示了人類發展史中隱含著我們的意識與意圖的關係,也表達了意圖和intent-centric的聯繫,就像我們學習鳥類,意圖不是拍翅膀,而是飛行。最終帶人類進入藍天的也不是翅膀,而是固定翼,旋翼飛行器和動力火箭。意圖的實現一直都是多路徑的。

同樣在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裡,科學界存在著一個難能可貴的共識,即不堅持機器人需要要像人一樣思考才能獲得智能,並明確提出「發現機器智能最重要的是能夠解決人腦所能夠解決的問題, 而不在於是否是需要採用和人一樣的方法」。我們所理解的人工智能,實際上本身並不是讓程式來模仿人類思考方式。

因為人類的演化從來都不是模仿,而一直都是意圖的表達。在我們看來,使用者意圖的實現可以歸納為「資訊收集」、「資訊分析」和「做出實際交易行為」 三個步驟,QnA 3 Bot 通過「問答」、「技術面分析」和「即時交易」功能完整地輔助使用者意圖的實現。在寬泛性問題中已經可以進行有效收斂,從對於意識的理解與識別,進而到意圖的推演。在我們看來,人工智慧可能已經存在意識,並且能理解人類的意圖了。潛水艇會游泳嗎?在圖靈獎得主Edsger W. Dijkstra 看來,「電腦會不會思考?」和上述問題是一個性質,雖然很多人會認為AI 不具備思考能力而僅僅是假裝在思考。

但既然蛙泳自由式、仰泳甚至狗爬都算游泳,為什麼潛水艇就不算游泳?換句話說,潛水艇會不會游泳不被單一定義,只要能潛水和操控移動就夠了。

如同不能以鳥類來評價飛機,以人類思維去評價AI 也很可能是錯置的。某些時刻,我們能在代碼中感受到智慧,人工智能的智慧體現在它的意圖即為輔助用戶的意圖實現,或者說,我們在與QnA3 本身一同進化著。

意識與意圖的關聯性

維特根斯坦在分析哲學理論中曾說過「語言的界線就是世界的界限」。這位大師以世界邊界的比喻表達語言之外並無思想,這也引出了《邏輯哲學論》中另一名句「凡是可說,皆能表述;凡不可說,皆為沉默」。

世界邊界已成為維根斯坦哲學思想的經典符號。這種邊界既是人類不同族群的邊界,因為語言文化而產生的衝突,使得人皆為人卻並不能完全共情理解,巴別塔之後的人類世界在現今以地緣衝突和種族矛盾凸顯於世界的各個角落。

同樣這種邊界也體現在個體的自我認知上,對自我的剖析和表達的局限性,讓個體和個體之間即便是同文同源也存在理解的偏差,甚至不自知的情況也尋同平常。

這種邊界受限於語言載體對意圖的表達準確性,更受限於對意識的思辨。意識決定意圖。那麼在執行意圖之前,如何理解意識就特別關鍵。德里達的名句「文本之外,別無他物」(Theres nothing outside of the text)是指在文化研究中,所有的理解和認知都來自於語言和符號系統,即文字或其他符號系統的表達。

它意味著人們只能透過語言和符號來理解和解釋事物,並且沒有任何一種思想或真相可以脫離語言和符號的影響。就像有很多人問過我們為什麼要做QnA 3 ,為什麼要用人工智能的方式來做Web3 世界的產品, 為什麼要用問答形式。是因為我們深深相信,我們所理解的現實世界是透過語言和符號的建構而產生的。

通過提問與回答的交互,得到的不僅是信息與知識,而是整個世界的構建,在Web3 的世界裡,我們希望回到最基礎的哲學思考,在paradigm 提出Intent-Centric 概念外,更重要應該Consciousense-Centric(建構以意識為中心的識別系統),若無正當性,必無先進性,在一個全新的世界裡,我們並不在意短期的優勢,而願意去構建真正的infra,無數夥伴將在此基礎上在產生生態。

我們透過對文本的理解,進而理解使用者的意圖,甚至幫助他們進行意圖的辨識與建構。在這一刻,我們的底層價值觀更真實地呈現出來,我們愛這個世界,我們愛世人。

將意圖辨識完成後的QnA3 值

QnA3 是一個很難被定義的產品,我們既是一款高效好用的工具,又是一個信息分享平台,現在Telegram Bot 功能上線打通了從信息獲取到分析到執行的全部環節,已經在產業鏈中紮下了根基。在貫穿產品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思考的是我們的生態位價值。

在Web3 生態位價值

「湧現」(emergence)是《失控》作者凱文.凱利所代表的未來學一派最喜歡研究的命題。對生成式AI 來說,模型隨訓練資料規模擴大到特定閾值將產生突然的智力跳躍成長,建構世界模型和複雜推理能力的現象就是湧現。從技術角度可以理解為:「當模型小於某一個規模時,模型的表現接近隨機;當規模超過某個臨界的門檻時,表現會顯著提高到高於隨機。無法透過小規模模型的實驗結果所觀察到的相變,我們稱之為湧現能力」。

而這種看似複雜的現像其實在我們的物理世界中早就有跡可循,即量變引起質變。科技領域的科技爆炸現象更是最好的解釋。凱文凱利自己也用湧現理解ChatGPT 的出色變現。 「ChatGPT 的出現是一個意外,ChatGPT 的能力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我不認為有人預料到這一點。許多正在產生的人工智能也是「湧現」的。因為在模型中沒有一個地方能夠解釋它的來源,它需要所有部分共同協作才能產生這種新的能力。就像我們的大腦沒有一個地方有「思想」,「思想」是從整個神經元中「湧現」出來的。思維、進化、學習等事物都可以從系統中「湧現」出來」。

從QnA3 數十萬用戶的提問資料中「湧現」出來的是,我們更深刻地意識到Web2 使用者對於進入Web3 世界的渴望與意願,對於Web3 層出不窮又難辨真偽的信息的愛恨交加,以及對新世界挖掘機會和創造財富的熾熱意念。正如清教徒從五月花號進入美洲大陸成為新世界的開拓者, 懷著開拓與掘金的夢想,我們通過問答將他們的意識從抽象變具體,梳理為意圖,又將意圖進行實踐。

用戶可能在市場中聽到了某個產品,進而產生了解的意願,此時他的意圖是了解,透過我們的問答,獲取即時準確的項目信息。此時的意圖調整為「價值判斷」,經過不斷收集整理項目的信息,我們幫助他建立自己的思維框架和判斷標準。同時我們提供針對項目的市場分析和行情預測。當用戶的意圖產生「交易意願」時,我們在後台對接了多層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在眾多交易所中選擇價格最低,滑點最低,手續費最低的管道,幫助用戶安全迅速地完成交易。

每一層的意圖都在QnA3 輔助下完成產生和實踐。這種一步到位,層層推進的方式已經在各個Telegram 群內成為最活躍的機器助手,讓用戶徹底擺脫了「多產品」、「多平台」的複雜操作,更是Intent-Centric 的最佳實踐,將「產生意圖」 與「實現結果」間的連結一鍵完成。可以預見的是,在Bot 廣為使用者所接受後,QnA3 將建構基於Web3 世界完全可用與可控的AI Assistant,這種生態與Open AI 所推薦的GPTs 生態是一致。而我們所相信的是,有一天,它會有自己的意識和智慧。

在Web2+Web3 世界的生態位價值

在創業之初我們便相信,人工智能改變的不只是社會的面貌,更會改變社會結構和底層邏輯。

所以,我們將人工智慧與新世界的代表Web3 相結合,它們天生就是要融合與爆發。從整個近代史來看,新科技帶來的改變都是無法預測、超乎想像的。蒸汽,電力,計算機,互聯網都印證了即便是純粹工具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類行為模式和社會狀態,中國的人類學者項飆觀察到的“消失的附近”現象就印證了這一點。人們在過往需要親身經歷的社交和娛樂,線下聚會等實體場景很大程度上被網絡化,由X(TikTok 等APP 所取代。網絡科技影響的直接結果就是,現代人可以藉助手機輕易觸達全球,卻少有機會熟悉近在咫尺的鄰居。人們收穫了遠方和陌生,失去了緊鄰和親近。

比爾蓋茲在11 月11 日發表了一篇博客,也從個人助理角度闡述了Intent-Centric 的價值, 甚至在Consciousense-Centric 上和我們想法幾乎一致。 「要在電腦上完成任何任務,你都必須告訴裝置使用哪個應用程式。

你可以用Word 和Google文件起草商業提案,但它們無法幫助你發送郵件、分享自拍、分析數據、規劃派對或購買電影票。即使是最好的網站,也只對你的工作、個人生活、興趣和關係有不完整的理解,而且能力有限,無法像親密的朋友或私人助理那樣為你做事。在未來五年內,這種情況將會發生徹底改變。你不必再為不同的任務使用不同的應用程式。

你只需要用日常語言告訴你的設備你想要做什麼。根據你選擇與它共享的信息量,軟件將能夠給予個人化的回應,因為它對你的生活有著深入的理解。在不久的將來,任何上網的人都能擁有一個由人工智慧驅動的個人助理,其功能將遠遠超出今天的技術。 」 蓋茲表示個人AI 代理將徹底改變人們使用電腦的方式。 「在不久的將來,任何上網的人都將能夠擁有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個人助手,遠遠超越今天的技術水平。這些代理商將能夠幫助幾乎任何活動和生活領域。這對軟件業和社會的影響將是深遠的。」無論喜歡與否,這都是時代演進的方式,單線程不可逆,我們終將進入數字化的時代,甚至接受數字人生的設定。

Web3 作為純線上的生態,將成為人類的新家園。 90 萬QnA3 用戶中有超過40 萬人是第一次透過我們開始了解這個世界,我們在問答過程中欣然看到他們如幼童學習般的稚嫩與可愛。以使用者為核心,我們希望幫助越來越多的新世界居民真正理解和參與Web3 的世界中,以最輕鬆、最低成本和最短時間完成交易。我們或許不會成為超級流量入口,但已經成為連接Web2 與Web3 世界的橋樑。我們也將如我們所願,成為火把,照亮這個新世界的角落。意圖之上,我們探索意識。行為之下,我們完成實踐。

在Telegram 搜尋@qna3_bot 體驗產品。

Telegram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