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Odaily
作者- 南枳

11 月16 日,Ordinals 專案Taproot Wizards 宣布已成功募資750 萬美元,Standard Crypto 領投,Geometry、Collider Ventures、StarkWare、UTXO Management、Bitcoin Frontier Fund、Masterkey 和Newman Capital 參投,估值未揭露。據報道,本輪資金將用於重建比特幣的“巫師村”,象徵著與以太坊和Solana 等主要區塊鏈的競爭願望。
首個Taproot Wizards 在2 月2 日銘刻於比特幣網絡,創始人Udi Wertheimer 表示:「(巫師)Mint 創造了比特幣史上最大的區塊(LARGEST BLOCK)和最大的交易(LARGEST TRANSACTION)”。

今年八月,對於「比特幣Ordinals NFT 交易量自五月以來下降98% 」的報道,Taproot Wizards 發起人之一Eric Wall 表示:「我承認Ordinals 是一個巨大的失敗,願意為所有購買Taproot Wizards 項目的人雙倍退款,可以保留jpeg(無需退還NFT),已開放私訊。」當然,這更多是一次反諷,但也揭示了八月Ordinals 市場的冷清情況。
Odaily將詳細Taproot Wizards 的前世今生及其後續開發計劃。
Taproot Wizards
來自十年前
2013 年2 月19 日,Reddit 下r/Bitcoin 板塊管理員發布一篇帖子,向公眾徵集一幅圖片,用於作為subreddits 的宣傳橫幅。
1 小時1 分鐘後,名為mavensbot 的用戶發布了「巫師」圖片,並以其「抽象的」的風格迅速成為社群關注的焦點。

而那一天比特幣的價格,僅為29.6 美元;兩個月後(4 月10 日)創下了2013 年上半年最高記錄266 美元,當年11 月30 日創下年內高點1156 美元。

同樣在2013 年11 月,美國成人動畫電視影集「南方公園」第十七季第七集出現了與mavensbot 創作的「巫師」相似影像。

大小巫師
2 月2 號,Udi Wertheimer 宣布銘刻了Taproot Wizards 的NFT 系列,區塊大小達3.96 MB,逼近最大區塊4 MB 的上限。
該系列屬於Udi Wertheimer和Erica Wall(就是前文承諾退款的老哥)對原圖的二創,合作開發者還包括比特幣礦業公司Luxor,在一定範圍內點燃了Ordinals 的熱度。該系列被稱為“大巫師”,尚未有銷售計劃發布,曾面向小巫師系列抽過白名單。
2 月18 日,在巫師宣傳形象誕生10 週年,mavensbot發布了Bitcoin Wizard 的NFT 系列,總量1337 個,被社群用戶稱為“小巫師”,另外後來也發行了相關代幣$WZRD。

「巫師村」計畫
在Tech Crunch 報導Taproot Wizards 融資時,Taproot Wizards 表示融資資金將用於重建比特幣的巫師村(wizard village),但沒有詳細展開,在BITCOIN MAGAZINE 的報導中有如下解釋:
Taproot Wizards 的聯合創始人Udi Wertheimer 表示:「我們尋求750 萬美元的更大一輪種子資金,因為我們覺得時間是至關重要的,十年來,我們一直看好比特幣,但我們切實地認為,現在是投資比特幣的最佳時機。”
Taproot Wizards 旨在組建一個強大的開發團隊,進一步開發工具和應用程序,充分利用開源協議的潛力。該項目的任務是最大限度地發揮Taproot 的潛力,這是一種旨在增強比特幣隱私、安全和效率的升級。
Wertheimer 進一步表示:「我們專注於在更廣泛的加密研究中實現最佳突破,來推進比特幣和Ordinals,例如我們幾個月前分享的開源rollup 工作,並將利用這筆資金建立一支頂尖的比特幣開發團隊。 」
Taproot Wizards 的重點在於培育一個生態系統,開發者可以合作並創建利用比特幣力量的解決方案。該項目旨在開拓新的應用,提高可擴展性,並鞏固比特幣的安全基礎設施。
領投的Standard Crypto 聯合創始人Alok Vasudev 表示:「我們不僅發現比特幣NFT 作為資產非常有吸引力;我們也相信Ordinals 運動有機會在更廣泛的範圍內重新點燃比特幣的創新——我們認為這是比特幣實現其全部潛力所必需的,雖然管理一個重要的NFT 收藏及其社區本身就很有價值,但我們認為,Taproot Wizards 有更大的機會利用其品牌作為新比特幣基礎設施的分銷渠道。”
隨著比特幣產業的不斷發展,Taproot Wizards 努力鼓勵建造者在比特幣領域內拓展新的可能性,利用Taproot 升級作為創新和發展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