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Brief:閃電網絡會成為“大眾”的加密切入口嗎?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閃電網絡:會成為“大眾”的加密切入口嗎?
Crypto 如何進一步出現“破圈”效應?
比特幣本身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加密貨幣。 Crypto 市場要獲得更大的市場採用,BTC 如何從“早期採用者”走向“早期大眾”值得關注。

從這個角度來看,比特幣的L2 生態是一個可能的方向。而在BTC 生態中,閃電網絡唯一的L2 解決方案,具有一定的稀缺性。

閃電網絡誕生於BTC 擴容之爭時代,是基於“比特幣網絡底層不能做大”的限制之下的巧妙設計。雖然閃電網絡的可選發展方式和升級優化空間有限,但在比特幣支付的落地場景上,比特幣閃電網絡歷經幾年發展,已經出現了一些不可忽視的數據增長趨勢。
儘管目前處於熊市階段,閃電網絡通道內有超過5092 枚BTC,即最多能夠處理約1 億美金的支付。
同時,約有1.7 萬個節點在網絡上運行,以及來自全球各地接近8.5 萬個連接節點的通道。
將時間維度向前推,比特幣閃電網絡鎖定的BTC 數量從2018 年的百餘個、到2021 年下半年超過3000 個,又在2022 年一年中再度增長至5000 個。以當前BTC 價格, 5000 個BTC 的市值約8600 萬美元。但相比於穩定幣的規模與增速,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2015 年之前,早期的BTC 最先應用於跨境支付,面對中心化金融中高額的轉賬費用、複雜的支付系統和嚴格審查,BTC 很好地滿足了這些痛點。
隨後,BTC 衍生出更多其他支付場景,並滲透到熟悉數字貨幣支付的加密相關領域,比如礦業中的電費支付、工資支付、機器費用等,還比如更多對BTC 有認知的Web2 機構。
在支付工具這一屬性上,閃電網絡是比特幣在小額支付上的明確切入點,被視為一個有特色的補缺市場。
閃電網路在2022 年仍處於起步階段,旨在解決交易吞吐量低、交易費用相對較高的問題。閃電網絡中並非所有交易都寫入鏈上,大多數付款都是在“鏈下”相互支付的,只有在極端情況下或兩個網絡參與者之間的支付關係終止時,才會寫入區塊鏈(“結算”)。可以將閃電網絡類比於“充值卡”,即”提前把錢存進去,然後批量結算”。
閃電網路基於兩個概念,支付通道和交易路由:
支付通道:交易的雙方建立的一個支付通道,通道建立的雙方之間可以完成高速結算。在支付通道內,交易時的交易數據不上鍊,支付雙方維護交易數據,開啟通道的初始交易和關閉通道的最終交易才需要廣播上鍊。理論上二者結算的TPS 僅受限於網絡傳輸的速度。
交易路由:通道數量足夠則形成網絡,使得網絡中任意亮點可以通過已有的支付通道網絡經一些大的路由節點中轉完成支付。路由節點能讓支付通道連結起來形成網絡。
* 效率最高的路由節點可能會由中心化的加密支付通道來滿足,如Paypal、apple 等。
閃電網絡支付通道的優勢包括:
隱私性:在通道中無論發生多少次支付,最終只會有一筆交易被發送到區塊鏈上(加上通道開啟交易就是兩筆),最大限度減少了鏈上足跡。這種隱私很合適礦工群體。
可擴展性:支付通道內部交易時不使用區塊鏈,不增加主鏈的負擔、同時實現擴展效果;在通道餘額允許的範圍內,支付的速度等同於消息送達的速度(網絡傳輸速度) ,雙方可以每秒成千上萬次支付。
閃電網絡是最有可能幫助比特幣成為交換媒介的解決方案。任何需要等待交易確認的系統(包括許多L2 方案)都難以與之匹敵。"DeFi"目前已有的支付通道解決方案大致可分三類:標準支付通道;零配置通道(引入信任);託管式支付通道(引入託管方)。
標準支付通道具有私密性、安全性和免信任性,但有延遲特徵,往往用戶體驗較差。目前閃電網絡的最主要局限是通道容量經濟性問題,這種類似於“充值卡式”的用法對用戶並不友好,而且用戶要成為節點,支付/接受的時候需要在線。
同時,作為比特幣的二層生態,一些解決方案正在致力於構建基於比特幣的
生態,比特幣本身的海外共識度極高,且具有規模性的資產體量和良好的流動性,倘若閃電網絡的快捷性再疊加Dex 帶來的優勢,可能將進一步帶來巨大的交易量。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Arcane Research“Lightning Network Public Capacity surpasses 5, 000 BTC”:https://arcane.no/research/lightning-network-public-capacity-surpasses-5-000-btc

一級市場投資動態
一級市場投資動態
一級市場投資動態
一級市場投資動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