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整個加密生態迎來跨越式發展。不過,各方的注意力多集中在底層公鏈以及業務層應用,對於連接前後兩端的中間件關注度相對較弱。
如今,隨著DeFi、元宇宙、NFT、GameFi 以及整個加密市場的崛起,對於數據的處理、存儲、傳輸的請求越來越高,對於中間件的需求和關注度也隨之上升。
近期,Odaily注意到一個名為POD (Public Onchain Database)的中間件協議。 POD 是跨區塊鍊網絡構建的鏈上數據中間件,主要通過提供定制的元數據管理解決方案為開發人員和項目服務,作為Metaverse 中的可搜索數據庫。POD 也是首個針對元數據(metadata)特點設計的Web3 數據協作平台,其願景是推動元數據協作共識的建立。
隨著新一輪元宇宙熱潮興起,主打數據處理的中間件協議開始爆發式呈現。在白熱化競爭中,POD 究竟走到哪一步?
一、Web3中間件POD乘風而上
談到底層公鍊和應用,加密市場絕大多數用戶都不會陌生,但對中間件卻知之甚少。
在傳統開發中,一個操作系統,通常會分為底層、中間層、業務層。底層是架構(可以類比公鏈),也是數據通訊的基礎,中間層則涉及了為上下層做連接、雙向服務的服務部分,最上層也就是業務層(包括Uniswap 在內的各類Dapp)。
從功能來看,中間件服務為開發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操作,使他們不需要對常用的模塊進行反復開發工作,並且他們也可以使用這些運營商提供的服務。
具體到加密市場,中間件協議使得開發者無需耗費精力學習公鏈的底層邏輯和知識,甚至不需要了解區塊鏈的技術也可以開發應用,從而大大降低訪問區塊鏈的門檻。特別是跨鏈中間件協議,可以通過統一的API,在可視化界面實現部署智能合約,這也形成了對於區塊鏈技術的封裝和認知折疊。
長久以來,中間件協議賽道一直處於缺位狀態,其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加密開發者多以區塊鏈原生開發人員為主,對中間件市場需求小;二是相較於更容易短時間獲取流量變現的應用,中間件市場規模及預期相對較小且沒有出現爆款,各方熱衷程度並不高,資本估值較低。
然而,這一切在過去兩年悄然發生改變。
隨著元宇宙、GameFi、NFT 成為出圈的熱點,各類應用如雨後春筍般崛起,數據處理、存儲、傳輸的需求與日俱增,對於中間件的剛需越來越高。資本聞風而動,包括紅杉資本、a16z、Alameda Research、Animoca Brands 等在內的一眾頂級投資機構,也在Web3 中間件領域加大佈局,勢必推動其成為未來幾年市場最大的風口之一。
作為數據協作中間件賽道的新秀, POD(Public Onchain Database)於近期正式啟動,並迅速獲得市場關注。作為首個全面的元數據數據庫,從協作工具到機器人和自動化,POD 正在為元宇宙和Web3 用戶創建一個豐富的數據生態系統。
二、POD破除元數據協作障礙
過去一年,元宇宙概念火爆全球。 Facebook 更名為"Meta",將重點轉移至元宇宙空間;微軟將元宇宙作為戰略規劃;騰訊公司持續研發開放世界類遊戲;字節跳動高價收購VR 廠商Pico,投資上線元宇宙遊戲「重啟世界」;加密市場鏈遊代表Axie Infinity,攻占了東南亞市場,引爆鏈遊元宇宙熱潮。
隨著元宇宙的擴展,數據處理過程中面臨的挑戰接踵而至,有如下幾點:
難以獲取:鏈上數據散落在不同網絡的智能合約中,合約還不可能從一個單一的共同數據環境中獲得所有數據;要訪問某些數據元素,系統必須直接與存儲它的合約建立點對點通信。
難以關聯:由於非關係型存儲,很難追踪兩個實體之間的關係或將實體與它們的元數據聯繫起來。因此,對鏈上元數據進行分類並使之合理化是一個挑戰。
難以利用:每個網絡或應用程序在傳輸數據的方式上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意味著它的API、數據編碼方法和訪問控制可能與其他的不兼容。因此,數據管理和使用的過程還沒有自動化。來自不同來源的數據必須經過預處理,才能協同工作。
這些挑戰造成的最大問題是,數據處理、存儲、傳輸都以一種極為低效的方式運行著。長此以往,加密元宇宙發展受到掣肘,無法與中心化元宇宙平台競爭抗衡。
為了讓元宇宙規模化和去中心化應用程序發揮作用,需要一個可靠的第三方數據協作平台,POD 應運而生。POD 是一個用於數據協作的、建立在多個區塊鍊網絡上Web3 鏈上數據中間件,旨在創建一個安全和值得信賴的第三方數據協作平台,可以讓開發人員、構建者和用戶在單一界面中管理所有元宇宙數據時更輕鬆地處理元數據,建立更豐富的數據生態系統。

所謂「元數據」(metadata)即提供鏈上實體信息的數據。在區塊鏈世界中,用戶、資產等都由鏈上實體來代表,可以通過其地址或資產ID 來識別特定存在,比如一個NFT 或一個合約,提供有關這些實體信息的數據是它們的元數據。
在POD 看來,元宇宙中的數據消費者不僅可以包括人類,還可以包括程序、智能合約和物理機器(例如售票機)。為了確保流暢的數據協作體驗,元數據應該是結構化的和相關的,因此它們易於被人和軟件搜索和使用。
基於上述思路,POD 設計一種創新的方法來存儲、組織、管理和使用鏈上元數據,具體從三方面著手:基於實體的元數據存儲、元數據類型定義、跨平台的數據一致性。
(一)基於實體的元數據存儲。在POD 中,所有元數據都必須與鏈上實體相關聯,POD 帶來了數據綁定和分發的新方法。標籤作為元數據的載體,用於實現數據與實體之間不可轉移的綁定關係。即用戶只需要驗證實體是否有標籤,然後就可以從標籤中讀取需要的數據,這將方便實體數據的驗證和獲取。
此外,在POD 中,元數據可以是值或邏輯的形式。值是確定的,如標籤、證書、描述等;邏輯是指可以根據給定條件獲取值或存儲值的編程邏輯。例如,根據用戶狀態計算實時信譽分數的算法;或帶有用於NFT 組件的彩票腳本的NFT。

(二)元數據類型定義。元數據類型包括關於如何存儲某種類型的元數據元素的規則集以及對這種元數據的描述。它在匯集來自各種來源的數據並構建它們以支持所需的業務邏輯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也可以認為是數據的索引,方便用戶查找數據、驗證數據、使用數據和管理數據。 POD 的元數據類型主要從物種、屬性、關係三個方面定義鏈上實體和存儲元數據。舉個例子,通過POD,用戶可以很方便地實現對鏈上實體或概念在鏈上的定義和分類。物種可以被任何人驗證、重複使用,並且可以根據用戶定義的條件進行編輯和管理。
(三)跨平台的數據一致性。POD 數據庫由部署在不同區塊鍊網絡上的一系列合約組成。這樣的設計在底層保證了一致的數據定義和統一的數據結構,使得各個網絡內的數據可以達到一致性。同時,這些合約通過POD-Bridge 鏈接在一起,因此可以將一種元數據類型應用於來自不同鏈的數據。這樣,將實現跨網絡的數據一致性,這是用戶使用POD 提供的工具鏈處理UGC(用戶生成內容)級別元數據的前提。

因此,通過POD,可以讓所有用戶在對同一實體或概念具有相同理解的情況下,輕鬆查看同一數據類別並進行協作。換句話說,POD 為加密社區提供了一個抽象層,允許任何人在抽象層上定義抽象和協作。
三、真實落地,展望未來
可搜索:
可搜索:用戶或智能合約可以在POD 上存儲和查詢數據,可以在POD 上對數據進行分類和索引,以實現潛在的協作可能性。
可定義:可定制:
可定制:可管理:
可管理:POD 將提供各種鏈工具,如UGC 工具和標籤數據庫系統,以支持各種DApp 或智能合約(如GameFi、SocialFi、NFTFi 和DeFi)中的元數據管理。
統一性:POD 成為統一的輸入輸出端口,突破不同應用之間的壁壘,建立元數據標準化、產業化、細分化。
靈活性:POD 上元數據的靈活管理方法將定義和綁定跨Web3 的實體、NFT 和屬性值之間的關係。
這些特性,也讓POD 備受合作項目方的青睞。 Odaily查詢發現,目前POD 已經與DeHorizon、DDMeta、BlocWars、Treasury Research 等多個項目展開合作,為GameFi、NFTFi、SocialFi 等Web3 生態應用在構建數據協作基礎設施上發揮重大作用。
未來,POD 計劃在今年一季度推出可組合的NFT 協議以及POD DApp;二季度支持多鏈工具箱;三季度啟動數據橋;四季度進行POD 生態建設。
“展望未來,我們希望將各方聚集在一起,建立協作對話,激勵去中心化社區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達成一致的數據協作標準。該標準可能包括但不限於主要實體類、常用元數據類型、不同用途的數據存儲解決方案、傳輸接口設計等。一方面,用戶可以利用該標準無縫處理來自任何網絡的數據。另一方面,他們仍然可以根據自己的業務和需求自由調整標準做法。 ”對於未來,POD 有著清晰的規劃。
隨著加密業務場景的細分和分佈式技術的發展,更多的中間件以及底層公鏈將持續湧現。對於POD 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也將持續關注POD 的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