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DeFi監管進行時,KYC身份驗證或成必須
WOO Network
特邀专栏作者
2021-08-24 04:00
本文約2677字,閱讀全文需要約4分鐘
早期紅利的受益者應在投資中加入監管考量。

監管已經逐漸將注意力轉向了DeFi的世界,在過去一年中經歷爆發增長並嚐到紅利的參與者們,在之後的投資中或許應該加入監管因素的考量了。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限制前端訪問: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要求KYC身份驗證:

為了適應監管環境,為機構打開DeFi的大門,AAVE即將上線專門面向機構DeFi平台AAVE ARC,提供私人資金池。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DeFi 即將“去美國化”?

越來越多的頭部DeFi項目都在提前申明,並主動應對著逐漸收緊的政策,而監管的細則也圍繞著“納稅、KYC、反洗錢”等步驟開始施壓,衡量是否涉及非法金融活動或威脅到貨幣主權。在西半球,來自美國的管控之風更加強烈,甚至有人戲稱這次DeFi要徹底“去美國化”。

8月7日,美國證券行業最高機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 指控兩名佛羅裡達的男子使用智能合約和“所謂的DeFi”技術,未經註冊銷售超3,000萬美元的證券。這裡的證券指的便是代幣,購買後具有投票和收益的權益,而指控的重點是“未經註冊”。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Gary Gensler

視野範圍擴大,近期美國參議院投票的基礎建設法案掀起了更大的波瀾。這部法案看似和加密貨幣沒有什麼聯繫,但是有兩項旨在解決加密貨幣交易報告和納稅的修正案直接影響到DeFi參與者。

法案希望增加對“Broker經紀人”的稅收,但這裡的“經紀人”的定義十分模糊,暗指加密貨幣的參與者(礦工、LPs、開發者等)需要向美國IRS國稅局報告自己每一筆交易。這在當下顯然是不可能的,尤其DeFi的參與者,交易本身雖然可追溯,但並不知道是背後誰在交易。

Coinbase CEO Brian Armstrong應聲連發數十條Twitter,號召大家反對該法案,認為DeFi的參與者不應該被納入“Broker經紀人”的範圍,也不應該承擔主動報稅的義務。智能合約只是自動運行在區塊鏈上的程序,而不是公司,當然這十分不利於民主化金融。

他也同時轉推馬斯克的言論:“沒有必要由一個法案來決定加密貨幣技術的贏家和輸家。”

類似於“DeFi參與者到底被歸類於哪一類角色”,或“舊的監管方式究竟對創新技術適不適用”的問題被不斷拋出。多數DeFi的支持者認為監管的應該是新技術的目的,而不是這項技術本身。在8月初,Galaxy Digital CEO Mike Novogratz就曾批評過美國政界人士和監管機構在製定法律法規之前,並沒有做好加密貨幣方面的功課。

但金融安全、防範非法金融風險永遠是創新面前的鴻溝。國際反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FATF 在2021年3月的工作草案中,就更新了對DeFi的定義:

判斷一個組織是否為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需要從它產品的全生命週期去考慮,如果一個組織提供虛擬資產服務,那麼即使此項服務未來可以脫離該組織獨立運行,該組織仍然屬於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則需要接受監管。

與之前SEC主席Gary Gensler的言論類似,這裡的“虛擬資產服務” 可以理解為鏈上的智能合約,根據草案的內容,即使智能合約能夠脫離組織,背後的工程師們全部匿名,也需要接受監管,保護金融系統安全反洗錢。更極端的情況是任何一個使用DeFi協議,進行交易的用戶都需要KYC身份驗證。

與美國相反,新加坡反而成為了勇敢擁抱變化的國家。 8月5日,新加坡金融監管局(MAS)表示目前已收到170份支付類加密貨幣牌照申請,並且對89家申請的公司發出通知,若滿足MAS對持牌運營的要求,則會收到官方授予的許可證。

該舉措也讓新加坡有機會成為亞洲培植加密貨幣的第一寶地。從2017年以來,新加坡當局就對分佈式賬本的技術表示樂觀的態度,認為區塊鏈技術其實能夠提高跨境金融交易的結算效率。

近期來自CeFi的趨勢表明著更多的監管要求會逐漸滲透DeFi,從機構開始到普通個人,強制KYC或成為第一步。

對於這項從誕生之初就不被單一力量控制的加密技術,如何更好地配合監管機構在DeFi平台上執行現有的法規,同時不影響參與者的信心,是橫跨在其發展面前的最大難題之一。

De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