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經濟分析師,加密貨幣研究者Roy Sheinfeld發佈在medium上的一篇文章,貝寶已獲得作者授權翻譯。作者在本文中對互聯網和閃電網絡進行了一系列對比,從技術產生、推廣使用、重要節點及未來發展方向上進行了分析。
從亞里斯多德(公元前4世紀)到康德(公元18世紀)以來,幾乎每一個認識論者都同意,我們是通過對世界事物的分類和比較來進行學習。不過這一行為的關鍵不是在於它們是否可以比較,而是我們可以從比較中獲得什麼。
雖然閃電網絡是是一項意義重大的技術,但我們對他的了解仍十分有限,一些問題仍需我們了解:閃電網絡所需的LSP數量如何隨用戶數量而變化?圖表的複雜程度與網絡的吞吐量有什麼關係?當閃電網絡被大規模應用時會發生什麼?基於比特幣的閃電經濟是什麼樣的?這項技術將如何改變我們的市場和社會?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1 變革源於一個想法
將互聯網和閃電網絡進行對比之前,我們先對它們進行概念性描述。
互聯網和閃電網絡在正式出現之前,都已經就有了概念上的描述。我們要感謝JCR Licklider,因為他在1962年創造了第一個互聯網,並稱之為“星際計算機網絡”。他預見了“一套全球互聯的計算機,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它從任何地點快速訪問數據和程序。”但或許與大眾認知不同的是,閃電網絡最初出現在比特幣白皮書。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2 從專家到大眾:兩種網絡的推廣使用
在Licklider發表第一篇論文後的幾十年中,許多人和機構正在努力將他的想法轉化為落地技術。
第一個廣域網於1965年投入使用,四年後,第一條主機對主機的消息出現。至關重要的是,互聯網的基本傳輸協議TCP / IP在1975年進行了測試,並在1980年被採用為DARPA標準,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數量不斷增長。
儘管如此,真正在使用互聯網的人卻並不多。它的用戶實際上僅限於開發人員,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專家。這有兩個原因: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來源:美國人口普查局)
這和今天的閃電網絡的情形類似。但為什麼:雖然智能手機比1980年代初期的電腦普及率要高得多,但仍無法運行完整的閃電網絡節點呢?然而,電腦在幾年內就克服了TCP / IP的障礙,那為什麼不能提高全節點的交易速度呢?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3 尋找殺手鐧,提高用戶了解度
1990年代初期,Tim Berners-Lee開發並發布了HTML,這是互聯網普及的第一步。這將互聯網從基於文本的媒體轉變為開放媒體。 HTML是互聯網重要的構成之一。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來源:美國人口普查局和世界銀行)
那麼,閃電網絡的殺手鐧是什麼呢?閃電網絡是基於比特幣的支付網絡。因此,它的殺手級應用必須能夠讓比特幣交易費用更低,操作更簡單,交易速度更快,能更直觀地展現使用界面,而又不損害其技術完整性。這意味著一個無縫的用戶體驗和私有的、點對點的、安全的、去中心化的、真實到比特幣的基礎。我們已經在這條道路上邁出了巨大的一步。

兩個殺手級應用程序還處於起步階段。 “如果說我看得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源:維基百科)
它們的另一個相似之處是服務提供商的興起。從1980年代到1990年代,ISP從基本的電子郵件交換演變為提供一系列服務的可訪問平台。現在,我們還看到了閃電網絡服務提供商的興起,他們提供了一系列服務來幫助用戶之間建立聯繫。
那麼大規模應用會在哪裡?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4 以人為中心,提高用戶參與度
另一個巨大變化可以追溯到2006年。那一年,Google收購了YouTube,使其成為一個常規的網絡應用,Facebook向全世界的成人和青少年開放了會員資格,而《時代》雜誌則宣布“您”成為年度人物。 Web正式進入了發展期,也就是我們當時所說的Web 2.0時代。

我不知道是什麼讓我覺得自己變老了。說“Web 2.0”或者指的是印刷媒體與文化相關的時代。 (來源:維基百科)
閃電網絡也可以促進以個人為中心的經濟。這樣,生活中的所有付款都可以進行P2P,眾籌可以代替投資銀行,通貨膨脹不會再使公共債務和私人儲蓄價值貶值。個人可支配的比特幣數量或許有所不同,但他們參與經濟活動的質量將不再有差別。每個人都在一個公平的競技場上,每個人都能使用相同的設備進行遊戲。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來源: Evan Bench)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5 總結
通過將閃電網絡的發展與互聯網的歷史進行比較,可以看出:
1 、在實現中本聰對比特幣的願景方面,閃電網絡已經走了很長一段路。
2、 重點已經從單純的技術可能性轉移到用戶體驗優化。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