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EigenLayer、Ether.fi 雙雙轉型,再質押賽道生意做不下去了? 》
原文作者:Fairy,ChainCatcher
原文編輯:TB,ChainCatcher
2024 年上半年,二次收益的概念掀起市場沸騰,「再質押」一度成為席捲加密生態的核心議題。 EigenLayer 崛起,Ether.fi、Renzo 等項目接連湧現,再質押代幣(LRT)遍地開花。
然而,如今賽道的兩大龍頭計畫均選擇了轉型:
Ether.fi 宣布轉型為加密新型銀行(neobank),並計劃推出現金卡及面向美國用戶的質押服務;
Eigen Labs 宣布裁員約25% ,將資源重組,全面聚焦新產品EigenCloud。
曾經火爆的“再質押”,如今迎來轉折點。兩大龍頭的戰略調整,是否預示這條賽道正在走向失效?
湧現、熱潮與清出
過去幾年,再質押賽道經歷了從概念試水到資本密集湧入的周期。
根據RootData 數據,目前再質押賽道已累積誕生70 餘個項目。以太坊生態的EigenLayer 是第一個將ReStaking 模型推向市場的項目,並催生出Ether.fi、Renzo、Kelp DAO 等流動性再質押協議的集體爆發。隨後,Symbiotic、Karak 等新架構項目也接連登場。
2024 年,融資事件激增至27 起,全年吸金近2.3 億美元,成為加密市場最炙手可熱的賽道之一。進入2025 年,融資節奏開始放緩,賽道整體熱度逐漸降溫。
同時,賽道洗牌加速推進。現已有包括Moebius Finance、goTAO、FortLayer 在內的11 個項目相繼停運,早期泡棉逐漸被清除。
目前,EigenLayer 仍是賽道的主導者,TVL 約為142 億美元,佔全產業超63% 的市場。在其生態中,Ether.fi 佔據約75% 份額,Kelp DAO 和Renzo 分別為12% 和8.5% 。
敘事失重:數據背後的冷卻訊號
截至目前,再質押協議的總TVL 約為224 億美元,相較2024 年12 月的歷史高峰(約290 億美元)已下降22.7% 。儘管整體鎖倉體量仍高,再質押成長勢頭已出現放緩跡象。
圖源:Defillama
用戶活躍度的下滑更加顯著。根據The Block 數據,以太坊流動性再質押的每日活躍存款用戶數已從2024 年7 月的高峰(上千人)驟降至目前僅三十餘人,而EigenLayer 的每日獨立存款地址數量甚至跌至個位數。
圖源:The Block
從驗證者角度來看,再質押的吸引力也在減弱。目前以太坊每日活躍的再質押驗證者,與常規質押驗證者相比已不足3% 。
此外,Ether.fi、EigenLayer、Puffer 等項目的代幣價格均較高點回檔超過70% 。整體來看,儘管再質押賽道仍保有一定體量,但用戶活躍度與參與熱情已顯著下滑,生態正陷入「失重」狀態。敘事驅動效應減弱,賽道成長進入瓶頸期。
頭部專案轉型:再質押生意做不下去了?
當「空投期紅利」褪去、賽道熱度消退,可預期收益曲線趨於平滑,再質押項目開始不得不面對拷問:平台如何才能實現長期增長?
以Ether.fi 為例,其在2024 年底連續兩個月實現超350 萬美元的收入,到了2025 年4 月,收入回落至240 萬美元。在成長動能放緩的現實下,單一的再質押功能,或許很難撐起一個完整的商業故事了。
也正是在 4 月,Ether.fi 開始擴展產品邊界,轉型為“加密新型銀行”,透過“賬單支付、工資發放、儲蓄與消費”這些真實世界場景,構建金融操作的閉環。 「現金卡+ 再質押」的雙軌組合,成為其試圖啟動用戶黏性與留存的新引擎。
與Ether.fi 的「應用層突圍」不同,EigenLayer 選擇的是更偏向基礎設施策略層面的重構。
7 月 9 日,Eigen Labs 宣布裁員約25% ,並將資源集中投入新產品開發者平台 EigenCloud,也因此吸引了a16z 新一輪7,000 萬美元的投資。 EigenCloud 整合了EigenDA、EigenVerify、EigenCompute,試圖為鏈上與鏈下的應用提供通用信任基礎架構。
Ether.fi 和EigenLayer 的轉型,雖路徑各異,卻本質上指向同一邏輯的兩種解法:讓“再質押”從終點敘事變為“起始模組”,從目的本身變成構建更複雜應用系統的手段。
再質押未死,但其「單線成長模式」或難再續。只有當它被嵌入更具規模效應的應用敘事中,才具備持續吸引使用者與資本的能力。
再質押賽道以「二次收益」點燃市場熱情的機制設計,如今正在更複雜的應用圖譜中,尋找新的落點與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