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這句刻在比特幣創世區塊中的話,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開始。
而如今,當比特幣屢創新高之際,我們也正在見證另一個曾經輝煌時代的終結——銘文與符文
從 2023 年初 Ordinals 協議的橫空出世,到BRC20的瘋狂炒作,再到 Runes、Atomical、CAT 20、RGB++、Alkanes 等協議的輪番登場,比特幣生態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銘文革命。
它們都在試圖讓比特幣從單純的價值儲存工具,成為能夠承載各種資產協議的底層平台。
然而,當狂歡散去底色漸現,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銘文協議的根本性局限,注定了這場美麗的鬱金香泡沫。
作為一個從技術角度深度參與銘文協議開發的實踐者,手搓過每個協議的底層實現,筆者見證了這個生態從萌芽到爆發,再到如今的理性回歸。
本文將從串聯多個銘文協議的創新與局限,探討為何這個曾經風光無兩的賽道,相當快速的走向瞭如今的終點。
1、銘文協議的演進鏈條
1.1、Ordinals 協定:銘文時代的開端
開啟了比特幣銘文時代的第一把鑰匙。透過對每個聰進行編號,並利用提交揭示技術原理,實現了任意資料的鏈上儲存。
UTXO 模型與 NFT 概念的結合,以聰誕生的序號作為定位標識,讓每個聰都能承載獨特的內容。
詳細可見: 解讀比特幣 Oridinals 協議與BRC20標準原理創新與限制
從技術角度來看,Ordinals 的設計比較優雅,與比特幣原生模型完美相容,實現了資料的永久儲存。
然而,只是寫數據這點也是其限制,無法滿足當時市場對 BTC+其他資產發行這一核心需求的強烈渴望。
1.2、BRC20協議:商業突破與共識陷阱
在 Ordinals 奠定的技術基礎上,BRC20透過標準化的內容格式,為鏈上資料注入了靈魂-讓原本靜態的銘文活了起來。
它定義了 deploy-mint-transfer 的完整資產生命週期,將抽象的數據轉化為可交易的資產,首次實現了比特幣上的同質化代幣發行,滿足了市場對發行的剛需,引爆了整個銘文生態。
但其帳戶模型與比特幣的 UTXO 模型存在根本衝突,用戶必須先銘刻 transfer 銘文,再進行實際轉賬,造成多筆交易才能完成一次轉移。
更重要的是,BRC20的根本缺陷在於它只是將某些數據綁定,卻完全無法共享其共識力量。一旦鏈下索引器停止支持,所有的所謂資產都會瞬間變成無意義的垃圾資料。
這種脆弱性在重複聰事件中暴露無遺——當同一個聰上出現多個資產時,協議方集體修改了標準,意味著整個生態的共識實際上被掌握在少數派手中。更令人困惑的是,相關機構後續推出的單步轉移等優化,實際上並未觸及市場的核心痛點,卻帶來了各平台遷移適應新版本的成本。
這反映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兩年以來,銘文協議的設計者們始終困在發行這一單一領域,對發行過後的應用場景缺乏深入思考。
1.3、Atomical 協定:UTXO 原生主義的修正與脫節
針對BRC20的 UTXO 相容性問題,Atomical 提出了更激進的解決方案:讓資產數量直接對應 UTXO 中的聰數量,並引入工作量證明機制確保公平鑄造。
實現了與比特幣 UTXO 模型的原生相容,資產轉移即聰的轉移,一定程度上解決了BRC20的成本和互動問題。
不過,技術的迭代也帶來了複雜性的代價——轉帳規則變得極其複雜,需要精確計算 UTXO 的拆分和合併,動輒資產燒毀,讓銘文玩家不敢輕易操作。
更致命的是,工作量證明機制在實際運作中暴露出嚴重的公平性問題,大戶憑藉算力優勢率先完成鑄造,與當時銘文生態公平發射的主流敘事完全背道而馳。
隨後的產品迭代更是體現了開發團隊對使用者需求的理解偏差──半染色資產等複雜功能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卻對使用者體驗改善甚微,反而引發各大機構重構鏈上工具的高昂成本。
而翹首以待的 AVM 又姍姍來遲,整個市場行情早已轉向,錯失了最佳的發展窗口期。
1.4、Runes 協定:官方權威的優雅妥協與應用空白
身為 Ordinals 創辦人 Casey 的官方發行協議,Runes 吸收了前述協議的經驗教訓。採用 OP_RETURN 資料儲存避免了見證資料濫用,透過精巧的編碼設計和 UTXO 模型,在技術複雜性和使用者體驗之間找到了相對平衡。
相較於先前協議,Runes 的資料儲存更加直接,編碼更為高效,顯著減少了交易成本。
詳情可見: BTC 減半在即,解讀 Runes 協定的底層設計機制與限制
然而,Runes 協議同樣陷入了銘文生態的根本性困境——除了發幣之外,這套系統並沒有任何特別的設計。
為什麼市場會需要一個毫無門檻就可以獲得的 token?
獲得之後,除了在二級市場賣掉之外,又有什麼實際意義?這種純粹的投機驅動模式註定了協議的生命力有限。
但是opreturn 的應用程式開啟了後續協議的思路。
1.5、CAT 20 協定:鏈上驗證的野心與現實妥協
他確實透過比特幣腳本的確實現了真正的鏈上驗證。鏈上只儲存狀態哈希,透過遞歸腳本確保所有交易都遵循相同的約束條件,從而聲稱無需索引器。這是銘文協議長期以來的聖杯
然而,CAT 20 的鏈上驗證。雖然驗證邏輯確實在鏈上執行,但能驗證他的狀態資料是以哈希形式儲存在 OP_RETURN 中,只有哈希則無法反解,所以實際運作,最終仍需要鏈下索引器來維護可讀狀態。
從設計上,協議允許代幣名稱符號不唯一,導致同名資產的混亂,而且早期發展時高並發場景下的 UTXO 爭搶問題,使得用戶最初鑄造體驗極其糟糕。
後來伴隨發生駭客攻擊事件,底層原理是內部資料在連接計算 2 個數值的時候,缺少分割符號,致使 1 與 234 和 12 與 34 兩種數值,可以算出相同的哈希結果,攻擊導致了不得不協議升級,然而遷延日久遺忘的升級方案卻讓市場遺忘了當初的熱情。
CAT 20 的案例說明,即使在技術層面實現了部分突破,但其實也不能太過超前,如果完全突破用戶理解,就難以獲得市場認可。
而且駭客的威脅,始終是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專案方的頭頂,告訴大家要敬畏。
1.6、RGB++協定:技術理想主義與生態困境
CKB 用同構綁定方案,試圖透過雙股架構解決比特幣功能限制問題。利用 CKB 的圖靈完備性驗證比特幣 UTXO 交易,技術上最為先進,實現了更豐富意義上的智能合約驗證,技術架構最為完整,算是銘文協議中的技術明珠。
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雙股架構的複雜性、高昂的學習成本與機構接入門檻。
更關鍵的是,專案方本身實力相對薄弱,還得同時推進鏈(CKB)和新協定(RGB++)的雙重挑戰,無法拉動足夠的市場注意力。
在這個高度依賴網路效應和社群共識的領域,成為了一個叫好不叫座的技術方案。
1.7、Alkanes 協議:最後的衝刺與資源匱乏
基於鏈下索引+的智能合約協議,融合了 Ordinals 和 Runes 的設計理念,試圖在比特幣上實現任意的智能合約功能。代表了銘文協定向傳統智慧合約平台的最後一次衝刺。
倒也確實理論上可實現任意複雜的合約邏輯。而他也趕在 btc 升級解除 80 位元組 opreturn 限制的契機下。
然而,現實的成本考量無情地打破了這一技術理想,且不說複雜合約鏈下運作,帶來巨大的性能瓶頸,即使項目早期自建的索引器都被多次打爆,而且部署自定義合約需要近 100 KB 數據上鍊,成本遠超傳統公鏈部署成本,另外合約運作並不受到控制,即使有價值依賴於高價值unisat 強勢站隊,但市場上並不埋單,如果1 年前提出,天時地利之下或許截然不同。
2.根本困境:比特幣極簡主義哲學與過度設計
技術債的累積效應
這些協議的演進過程展現了一個清晰但矛盾的邏輯:每個新協議都試圖解決前輩的問題,但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又引入了新的複雜性。
從 Ordinals 的優雅簡潔,到後續協議的技術堆砌,為了標新立異,都在不斷增加複雜性,直到每個玩家都得學一堆名詞,還得不斷提防風險。
而且所有的注意力都只在發幣平台這一個邏輯上,既然如此,那玩家為什麼不選擇成本更低、操控更容易、拉升更顯著、平台機制更完善的地方呢?
長期咀嚼同一個話題,也帶來了使用者的美感疲勞。
資源匱乏的惡性循環
這些計畫方資源匱乏的根本原因,或許就在於比特幣系統運作的中心化與公平發射本身──缺乏激勵的機構,對於拿不到優勢的平台又怎能過度投入呢?
比起礦工出塊收益,運作索引器更是純純的成本,少了礦工收益的分發,自然沒有人來解決技術和運營的問題。
投機需求 vs 真實需求
在多次用戶教育中發現,只要是鏈下協議,它們的安全性就不能等於比特幣的共識。市場的冷卻並非偶然,而是反映了銘文協議的根本性問題:它們解決的不是真實需求,而是投機需求。
相較之下,真正成功的區塊鏈協議都是因為解決了實際問題:共識、功能、性能缺一不可,但銘文協議在這方面的貢獻幾乎為零,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它們的熱度無法持續。
3.RWA 之際的時代轉換:從市夢率到市佔率
市場認知的成熟
隨著市場的成熟,用戶經過幾輪牛熊洗禮,已經懂得珍惜自己的注意力——這是何等寶貴的資源。
他們不再單純聽信被推特 KOL 和話語權社群壟斷的資訊來源,不再是迷信白皮書的共識炮灰。
發行平台的門檻很低,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這種低垂的果實已被摘完。產業正從單純的代幣發行轉向更多實際應用場景。
但值得警醒的是,如果 RWA 領域同樣只出現一堆發行平台,那麼這波機會也將快來快走。
價值創造的回歸
銘文協議時代的技術創新往往帶有炫技色彩,追求的是技術上的巧妙而非實用性。新時代的發展邏輯已經從市夢率轉向市場份額,更注重透過用戶口碑形成真正的網路效應。
真正的機會屬於那些追求 product-market fit 的團隊——做出真正滿足用戶需求、有現金流、有商業模式的產品。
結語:理性與克制的回歸
在早期,所有的事情一旦進入宏觀視角,都終將是正確從而正義的。
冷靜下來後,銘文時代的探索與挫折,也為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當比特幣價格創新高時,我們有理由為這個偉大的技術創新感到驕傲。但我們也應該體認到,科技的發展有其內在規律,不是所有的創新都會成功,也不是所有的泡沫都毫無價值。
銘文協議的興衰,它告訴我們,技術創新必須建立在紮實的技術基礎和真實的市場需求之上,投機熱情和過度技術炫技,但凡不符合當前市場狀況(機構的認知與玩家的理解),都會致使曇花一現,追熱點的項目可能會有聲量,但是造點熱點的項目才能活的長久。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行業中,作為 builder 保持理性和克制比追逐熱點蹭個名頭草率發布更為重要。
而且,市場其實沒有那麼多的耐心,等你打磨迭代,很多傳統網路小步快跑的策略其實行不通,首戰即決戰。
正如筆者在兩年前的文章中所寫的:
「BRC-20 及Ordinals NFT,為比特幣帶來了很多爭論...雖然新生事物在價格上爆火,但是其技術缺陷也十分顯著:過於中心化、缺乏可信驗證機制、比特幣網絡性能局限、缺乏基礎設施、缺乏安全性。
雖然不看好眼前的 Ordinals,畢竟他對區塊鏈空間的應用還是太單調...但是作為一個有趣的嘗試,如此破圈的創新也能重新引發大家的思考。
歷史證明證明了保持理性思考的重要性。銘文時代的終結,不是失敗,而是成長。
它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也為後來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在這個意義上,銘文協議的歷史價值將會長期存在,成為區塊鏈技術發展史上的重要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