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Ada,深潮TechFlow
今年的加密市場並不熱鬧。
山寨行情整體慘淡,除了少數的鏈上交易大神外,少有人能持續賺錢。
但在這個看似沉寂的市場裡,依然有一群人默默發財。
他們甚至算是「圈外人」:
對加密貨幣沒有信仰,也不關心基本面和敘事,更不炒情緒。
他們的原則只有一句話:隻套利,不交易。
最近「玩偶姊姊」的文章刷屏,從某種程度上講,她也是個套利者,靠著演算法、情緒和流量差生存。
她和幣圈的套利者,本質上做的是同一件事:在規則的縫隙中尋找機會,用執行力放大利潤。
在這個投機與創新共生的世界,套利者往往比建構者更清醒。
他們看見系統的漏洞、激勵的錯置、規則的延遲,以及人性的貪婪。
本期,我們訪問了幾位不同類型的套利者。
他們的故事,或許能告訴我們:在幣圈賺錢,也可以很穩健。
套利老六:套利不是策略,而是一種思維
我是老六,2021 年進入幣圈。
跟許多人一樣,大概是2021 年中DOGE 和SHIB 最巔峰的那一波。我一個做建材生意的朋友,在無腦買入竟然還賺到錢了之後,大力推薦我:“來吧,這裡一天就能賺1w。”
結果你也能猜到:在這波狗狗奇蹟裡,他賺了,我虧了,成了接盤俠。但那讓我第一次真切體會到,原來在幣圈,市場情緒是可以快速直接變成財富的。
然後在年底鏈遊最後的狂歡之後,長達4 年的熊市來了。也正是這個熊市,讓我開始有時間去發現一些現象,例如交易所之間的價差,BTC/ETH 之間的匯率差。
那時候我還沒想到要靠它賺錢,只是單純覺得,這個市場的錯位太多了,那麼資訊和價格之間的延遲,就是錢。後來我發現原來web3 中的資訊差,是可以精準利用的。我就這麼,一步步從觀察者,變成套利者。
我學的專業和本職工作跟金融沾點邊,但完全不是搞交易出身。
很多人聽到套利二字,總覺得必須得上技術,上高精尖的腳本,是金融高手才能玩,其實不然,剛開始我接觸的套利非常原始,就是手動搬磚。沒腳本、沒機器人,靠眼睛、靠手、靠網速。
後面才開始跟另一個小夥伴去學習用工具、腳本,就算後面融入了一點量化,但核心還是草根式的試誤迭代。
所以我覺得草根背景對我很深的一個影響是,我在看幣圈的時候,有種第三視角,我不迷信新金融,也不排斥技術,我不完全依靠交易,更偏向套利邏輯,哪裡簡單,門檻低,我就往哪裡去。幹中學,學中精,我一直是這個過程。
反之,如果有量化、外匯的背景,我可能一開始就學會華爾街用選擇權對沖那一套了,那就會少了很多野路子的樂趣。
我第一次成功套利是在21 年底,那時候幣安和OKX 上的BTC 和ETH 經常出現價差,所以就考慮要不要來做一下手動搬磚。
我在幣安以3600 買了ETH,OK 報價3630 左右,理論利潤是$30/ETH。但在套利的時候,鏈上擁堵是一個常見的現象,而大多數價差機會持續時間僅幾分鐘甚至幾十秒,等我實際上乾完這套搬磚操作,進行結算的時候,發現扣除我在這個過程中的轉賬費用、手續費、時間波動,我實際淨利潤遠低於表面價差。
雖然賺得不多,但第一次體會到了套利的快樂。
面對市面上大量的新項目,我主要看兩個方面,一是看基本面,最基本的TVL 和鏈上活躍度,還有團隊背景、協議收入和社區熱度。二是套利空間,評估是否有低效率市場機會,例如流動性不均或空投機制的漏洞。
另外,一個項目如果沒有形成價格閉環,我不會碰。例如我會問自己三個問題:這個專案有沒有可驗證的現金流量或收益邏輯?它的機制有沒有明顯的不對稱?激勵是不是過度?如果答案都是“是”,那就意味著這裡可能有套利空間。
整體上,我偏好DeFi 和跨鏈項目,因為它們套利機會多。
老實講,套利這事真的挺折磨人的。表面上看每天都在薅羊毛,實際上是在薅自己的神經。
你得跟延遲、波動、孤獨打交道,沒有規律的人,是很快就會被焦慮吞噬的。
再有就是要學會關機,賺到一筆、虧了一筆,千萬不能一直擱那死磕。
該關電腦就關,該出去吃頓好的就吃,該打遊戲就打。身體和腦子清醒的時候,機會看得更準。
最近新買了個魚缸,開始學習養孔雀魚,在工作之餘還是很療癒人心的。養魚的訣竅是先把水養好,然後不用天天幹預,它自己能生長。這就非常像我們做套利的終極目標了。
這幾年我越來越相信:整個幣圈,其實都是在套利。
刷積分、擼空投、薅補貼、卡片規則、低買高賣,本質上都是在利用系統的某種不對稱。
擼毛是套利的低維形式,量化是高維形式,但背後的靈魂是一樣的,發現低效,用執行放大。
所以我常說,套利不是一套策略,而是一種思考。本質不只是發現價格差,而是思考方式的升級。
它讓你永遠處於觀察-驗證-執行的循環中。當你能持續保持這種覺察力,你就不只是賺價差的人,而是可以一直賺價差的人。
當你擁有套利思維之後,你會發現:幣圈其實不是賭場,它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每個人對效率、慾望與執行的理解。
清水哥:做時間的朋友
我是清水哥,做套利已經3 年多,主要做一級市場打新。
第一次聽到區塊鏈是在2020 年,那時我還在做跨境電商,但是生意越來越差,我急需找到一個新的出口。
後來在一個付費社群裡認識了一些幣圈的人,便跟著他們後面學習。那時候我很想成功,所以在2022 年到2023 年4 月這段時間,我買了很多課程,也加入了不少付費社群,希望能找到賺錢的機會。
再後來運氣比較好,2023 年5 月市場開始出現銘文。我當時從信用卡套了1 萬塊錢,便開始去玩銘文。那時候真的太好賺錢了,從2023 年5 月到2023 年底,我最高浮贏有上千萬,但是因為第一次接觸這種新鮮事物,自己也沒有定力,沒有及時止贏,後來利潤都回撤了。但這次也讓我嚐到了甜頭,賺到的錢讓我還清了負債,還有結餘,我就用剩餘的利潤買了比特幣。
從那時起我就把在幣圈打新套利作為了我的主業,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在網上盯上最新的項目資訊。後來我建立了自己的付費社群星星之火,最高峰時有群友上千人。我每天把市面上最新的專案資訊更新給群友,並寫好操作指南,希望帶領一群人在幣圈透過無風險套利也能獲得不錯的收益。
如果說要給新人打新套利一些建議的話,我想是要及時鎖住利潤,不要格局。以我的經驗來說,我曾經遇過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我參加過一個叫PIPE 的項目,當時的成本價只有0.8u,但是這個項目非常火爆,最高峰時價格漲到8000u 一張,達到了上萬倍的利潤。我當時就想著靠這一把翻身,所以就一直拿著不賣,結果它就開始下跌。或許是有一種不甘心吧,想著它的價格還能再拉回來,再破歷史新高,所以就格局了。但最終結果是,這幣後來歸零了。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刻骨銘心的教訓,我也時常拿這件事告誡我自己或剛入行的新人,不要貪心,要腳踏實地去賺錢,慢慢變富。
今年以來,市面上沒有特別火熱的打新項目,所以我的社群也開始慢慢變成一種綜合性的社群,只要是賺錢的項目我都會分享給群友。例如幣安的Alpha,Spark 協議等。在這個市場久了,會看到影響人賺錢的主要是心態。好多人對打新套利從最開始的不理不睬,到後來的高攀不起,再到後來的FOMO 入場,最後接盤被套。這種心態是典型的韭菜心理,很多人都做著一夜致富的美夢,結果被現實打臉。歸根究底是沒辦法與自己和解,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雷子:用科技鎖住利潤
我是雷子,做套利已經有4 年時間,目前我主要聚焦的是Solana 生態內多DEX 之間的高頻套利。
我進入加密產業的起點,其實帶著幾分偶然。
2021 年DeFi 爆發初期,我還在傳統醫療領域做銷售,一次偶然的機會,朋友提起當時圈內的DeFi 熱潮正盛,我便跟著社區嘗試參與山寨幣、MEME 幣的交易。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真切感受到了這個產業「靠著反應速度、資訊差就能快速獲利」的獨特邏輯,也第一次意識到這裡藏著不同於傳統產業的機會。
真正讓我從「參與者」 轉向「深耕者」 的轉捩點,是2024 年接觸到Solana 鏈上的DEX 套利。那時Solana 生態的MEME 幣交易正迎來爆發式增長,交易量節節攀升,但市場上專注於開發套利機器人的開發者並不多,我立刻抓住這個機會,拉上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組隊,從基於Jupiter 協議開發第一代套利產品起步,到後來迭代出支持OnChain鏈上計算的第二代產品,再到如今能實現鏈下精算、手動優化交易路由與核心演算法的第三代產品,一步步把套利策略升級為「精細化效率優化」。
剛開始接觸幣圈時,我也跟著社區玩過MEME 幣、追過熱點幣種,但很快就發現這種「靠行情漲跌賺錢」 的模式太不穩定了:有時候憑運氣賺了錢,下一波波動又會虧回去,甚至遇到項目跑路,本金都可能打水漂。尤其是2022 年經歷過市場回調後,我更清楚自己要的不是“單次暴利”,而是能讓資金穩步增長的路徑,畢竟保住本金、積累收益,才能在這個行業長期走下去。
目前我篩選專案的核心邏輯,還是圍繞著「套利需求」。日常主要靠我們自己寫的腳本,實時監控Solana 鏈上代幣的交易量,腳本會重點盯那些“突然放量” 的代幣,比如某代幣單日交易量從幾十萬美金衝到幾百萬美金,或者在多個DEX 同時出現流動性增長,這種情況下往往容易出現價差波動,也就有了套利波動。我們會把這類代幣加入觀察池,再進一步計算不同平台的價格差、滑點成本,判斷是否值得接入套利策略。
這幾年套利賽道的變化,總結起來就是「門檻持續抬高,競爭越來越精細化」。
早期在Solana 生態做套利,即使用簡單的Python 腳本、普通伺服器,只要能抓住跨DEX 價差,就能有不錯的收益;但現在完全不一樣了,技術上,大家從「基礎價差捕捉」 轉向「鏈下精算+ 動態路由優化」。硬體上更是捲到極致,有人專門租離Solana 驗證節點最近的實體伺服器,還會客製化優化網路頻寬,就是為了把交易延遲再壓縮幾毫秒;人員方面,越來越多有傳統量化、金融科技背景的團隊入場,他們帶著成熟的風控模型和技術框架,直接把行業的競爭門檻拉高了。
現在回頭看,我覺得最遺憾的不是某一次具體的虧損,而是在套利賽道早期,因為沒能及時攻破核心技術,錯過了好幾波本可以抓住的行業機遇,那種“知道機會就在那裡,卻因為技術能力跟不上,只能看著別人入場賺錢” 的無力感,比虧錢更讓人懊惱。
後來我慢慢明白,在Web3 套利賽道,尤其是Solana 這種迭代極快的生態裡,“技術就是核心競爭力”,沒有過硬的技術能力,哪怕能發現機會,也抓不住。也正是因為這些遺憾,我現在特別重視「持續深造技術」。 每天會專門留時間學Rust 進階知識、研究鏈上交易的底層邏輯,還會跟著行業裡的技術大佬學策略優化,哪怕進度慢一點,也不想再因為“技術不達標”,錯過下一次市場機會。說到底,這些遺憾讓我徹底清醒:加密套利從來不是“靠運氣抓機會”,而是“靠技術搶機會”。只有早點攻破核心技術,持續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業界站穩腳跟,不再因為「能力不夠」 留下新的遺憾。
晴山:套利賽道正在變得擁擠
我是晴山,加入幣圈已經三年了。
最早是在2022 年底,在知識星球「生財有術」的活動中接觸到「Web3 小航海」的,學習資料中對於加密的整體分析和描述讓我渴望加入這個行業,我覺得這裡充滿機會,遍地黃金。
在那次活動中認識了很多人,透過參加這些幣圈老人衍生出來的各類活動,我慢慢接觸並融入這個行業的。
在進入幣圈的三年裡,二級市場炒幣、單純定投比特幣、打土狗、擼毛這些我都嘗試過,後來發現搞非對稱性收益更適合我的節奏。
我沒有金融或交易的背景,在全職進入加密行業之前,我在傳統行業從事軟體開發工作。在做軟體開發工作的五年時間裡,讓我養成了更嚴謹看待專案的習慣。畢竟所有的程式都是人寫的,而我對程式沒有百分之百的信任。
這幾年每一年都會有一些賺錢的熱點出來,我也在跟著市場不斷學習和迭代。
2023 年是我賺錢最多的一年,那個時候銘文很火,還有一些非常好的項目出來。但那時候主要是靠自己單帳號操作,沒有想到要利用人力槓桿。
2024 年我批量參與了Bitget 的理財類項目,主要是FUEL 的launchx 活動,單帳號上線五千刀,存款時間兩天,收益率百分之二。單看報酬率不高,切換成年化是很不錯的。
今年我主要是參與一些比較大型專案的理財活動和幣安的Alpha 積分活動。 Alpha 活動從今年年初就開始了,確實是今年為我帶來現金流最穩定的項目,今年Alpha 單項目的收益在六位數之上。
今年的整個財富效應都在幣安,關注幣安的活動和新上的項目,都不會太差。從幣安合作活動的項目和「幣安alpha」清單中尋找項目,會有一些不錯的機會。 例如前幾天幣安錢包的「zerobasezk」理財活動,年化就在百分之十六左右。
但我覺得套利這個賽道正在變得擁擠,好的機會越來越少,時間窗口越來越短。未來長期存在的可能性不大,每個新興賽道財富窗口都有這樣的規律。從少數人賺錢、大部分人存在偏見,到大部分人賺錢,到吸引部分人加入,賺錢難度升級,再到(湧向外部獲利)知識付費、培訓行業興起,最後到回歸均值。
如果未來這個賽道不存在了,我會轉移戰場。哪裡賺錢,就去哪裡吧,例如港股打新。
我最早的副業是做A 股市場可轉債打新的。在可轉債新規沒有出來之前,這也是一個幾乎無風險的市場。
總之,容易賺錢的地方一定會有,不管是幣圈、還是可轉債,都是載體。
從產業趨勢來看,幣圈是一個資金在源源不斷進入的行業,年初美國總統川普自己發行代幣,亦或者比特幣ETF/以太坊ETF 相繼成立,都在宣告著加密行業正在從小眾走向大眾的視野,我相信會隨著時間的沉澱,成為一個大眾所熟知的行業。
給同行或剛入圈新人的建議是:
- 黑天鵝一定會發生。要做好風控,風控是第一位,永遠不要all in。
- 機會很多,本金很少,珍惜自己的每一筆本金,讓他發揮最大的價值。
- 平常心,把賺錢當成一門技能去對待,慢慢磨練自己的技能,賺到錢只是時間問題。
- 核心观点:套利思维是熊市稳健盈利关键。
- 关键要素:
- 利用交易所价差与信息延迟。
- 专注低门槛DeFi跨链机会。
- 技术执行放大套利空间。
- 市场影响:推动策略从投机转向精细化套利。
- 时效性标注:中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