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圖可能不是第一個,也未必是最成功的,但它無疑是最早吃螃蟹的公司之一。
早在2021 年,這家總部位於廈門的科技公司就投入1 億美元購入比特幣和以太坊,將其納入資產負債表。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操作。最終, 美圖在清倉時獲得了5.7 億人民幣利潤,其中80% 被用於向股東分紅,構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加密資產成功退出案例」。
雖然美圖CEO 吳欣鴻如今坦言,如果重新選擇,可能會更偏好業務協同方向的資產配置,但這筆買賣證明了比特幣不僅可以成為企業的戰略配置工具,也可以在合適的市場窗口中,轉化為股東回報。
如今我們看到越來越多企業走上這條路徑——從比特幣開始,再向其他鏈資產擴展,美圖的案例正逐漸被歷史「回頭加註」。
比特幣仍然是大多數企業涉足加密的起點。西班牙咖啡連鎖品牌Vanadi 近期宣布將投資逾11 億美元購入比特幣,並已完成首批採購。日本上市公司Metaplanet 更進一步,不僅宣布全面轉型為「亞洲版MicroStrategy」,也透過創新的衍生性商品策略增強其持倉收益。
同時,更多中小型企業也開始嘗試將比特幣納入資產負債表。瑞典數位資產經紀與研究公司K 33 近期購入10 枚比特幣,儘管體量遠不及頭部企業,但這一動作延續了企業從「研究」走向「持股」的明確趨勢。比特幣正逐步成為具備跨體量適應性的策略性資產-既可服務大額配置,也具備中小機構試水的彈性。
Metaplanet 目前持有6, 796 枚比特幣,平均購入成本約為89, 492 美元。 2025 年第一季度,透過出售現金擔保的比特幣看跌期權實現了7.7 億日元收入,佔總營收的88% ,傳統酒店業務貢獻則不足12% 。自宣布策略轉型以來,Metaplanet 股價已上漲近30 倍,並引入「BTC 收益率」指標——即每股比特幣持有量的同比增長率。數據在Q1 達到170% ,是MicroStrategy 同類週期的3.8 倍。這項模式為亞洲企業在合規框架下接觸比特幣資產提供了清晰路徑,也進一步驗證了企業持幣的可持續性和槓桿效應。
同時,加密儲備策略開始從比特幣擴展至其他主權鏈資產。教育科技公司Classover Holdings 與Solana Growth Ventures 簽署了價值5 億美元的可轉換票據協議,計劃將80% 的資金用於購買SOL。這項交易將顯著提升其在Solana 網路中的資本敞口,也反映出企業對比特幣以外資產的策略性佈局開始形成。
儘管加密儲備為企業帶來估值提升與新型收益模型,但集中持股與波動風險同樣不容忽視。目前已有61 家上市公司將比特幣納入資產儲備,累計持股達673, 897 枚,佔比特幣總供應的3.2% 。 MicroStrategy 一家就持有其中的86% 。根據渣打銀行計算,如果比特幣價格較企業平均入場價下跌超過22% ,將觸發潛在的財務壓力與清算風險。一旦比特幣價格跌破9 萬美元,超過半數企業的儲備將面臨浮虧,類似2022 年Core Scientific 因流動性問題被迫拋售的情景或將重演。
加密儲備策略正在從單一資產配置向生態多元化過渡。 Metaplanet 與Classover 展示了一種不同於「長期死拿」的獲利模式:將加密資產作為可調結構,而非純粹部位。這對企業提出了新命題——如何在提高帳面價值的同時,建構真正具備靈活性、抗波動性和場景適配力的加密資產配置策略。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比過去複雜,但機會也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