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編譯:DeFi 之道
原文編譯:DeFi 之道
原文編譯:DeFi 之道
上海昇級完成之後,將會有大量的ETH 被提取出來,數量可能在300 萬到600 萬之間。
其中多少會被賣出?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來自部分和全部提取的預計拋壓
部分(PW:Partial Withdrawal)
提醒:提取可以是部分的,也可以是全部的。
部分(PW:Partial Withdrawal)
只提取獲得獎勵的部分
全部(FW:Full Withdrawal)
全部(FW:Full Withdrawal)
一級標題
一級標題
屆時會有多少ETH 被提取呢?
假設上海昇級發生在今天:
1, 021, 602 ETH:PW(512,000 個活躍驗證者的質押獎勵)
37, 758 ETH:FW(1,105 個退出驗證者的所有餘額)
總計: 1, 059, 360 ETH
這需要耗費約4.5 天的時間來處理。
但上海昇級最有可能在3 月底前激活。
如果目前的活動趨勢能持續下去,預計到3 月底將會有:
540,000 個驗證者額外發出97, 000 ETH 的質押獎勵
僅在PW 的情況下就有1, 119, 000 ETH 的空間。
那麼FW 呢?一開始很可能會有很多FW。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ETH 驗證者退出提款等待時間,假設驗證者數量為540, 000
讓我們總結一下:
1, 119, 000 ETH:PW(540,000 活躍驗證者的質押獎勵)
38,000 ETH:FW,用於已經退出的驗證者
1, 728,000 ETH:FW,如果10% 的驗證者退出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上海昇級之後PW 和FW 的情況,假設驗證者數量為540, 000 ,退出率為10%
一級標題
圖片描述

一級標題
多少ETH 會被售出?
我預估的範圍是從436, 000 ETH 到2, 917, 000 ETH。
這個範圍很大,代表了極端的情況:溫和的出售和激進的拋售。
如果你對我如何得出這數字感興趣,請繼續看下去。
首先講講質押者類型。通過質押者類型來對質押中的ETH 進行解析非常有用。
他們當中有:
33.3% 來自流動性質押
28.2% 來自中心化交易平台
25.0% 來自身份不明的人+ 巨鯨+ 其他
13.5% 來自質押池
一級標題
圖片描述

一級標題
先來看PW
假設:
所有驗證者盡快更新提款憑證——PW 會自動處理,但僅當憑據更新為新格式時
質押者類別定義了出售ETH 的能力/ 意願(更多內容見下文)
流動性質押:流動性質押ETH(lsETH)的設計已經考慮了質押獎勵。這意味著PW 不會分發給lsETH 持有者。他們將選擇那些很可能會使用它們來設置新的驗證者的流動質押提供商。這裡沒有拋壓。
質押池:從經濟角度來看,質押池完全沒理由讓質押者立即獲得他們的PW。反而設置新的驗證者更有利可圖。一些質押池可能還需要「解綁」期才能讓質押者獲得獎勵。我想這裡的拋售壓力會受到抑制。
總結:
總結:
總結:
我按照溫和、平均和激進三種情況對PW 情況下售出的ETH 百分比進行了預測。
溫和: 8% = > 92, 000 ETH
平均: 16% = > 183, 000 ETH
一級標題
圖片描述


一級標題
再來看FW
假設:
驗證者盡快退出- 每天處理最大數量的退出(1, 800 )
每天處理的所有FW(1, 800 )
活躍驗證者的數量保持不變——新的驗證者也在建立
質押者類別和盈利能力定義了出售意願
預測來自FW 的拋售壓力具有挑戰性。
有兩個未知變量:
想要退出的驗證者百分比
想要出售的驗證者百分比
要評估平均每日賣出壓力,必須考慮這兩個因素。
退出的原因有3 個:
賣幣
Hodl/DeFi 挖礦
重新進入(更改質押設置/ 提供商等)
很難預測有多少驗證者會退出。
我會考慮三種情況:
溫和: 10%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例如:
例如:
例如:
10% 的驗證者想要出售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日均拋售壓力取決於驗證者退出的百分比,假設總驗證者為540, 000 ,其中10% 想要賣出
我將驗證者集按照兩個維度分成了多個部分:
質押者類別
原因:
原因:
總結:
圖片描述

總結:
總結:
通過對每個類別進行拋壓假設,我計算了3 種情況下想要出售ETH 的驗證者百分比。
來自FW 的總拋售壓力:
溫和: 2% = > 345, 000 ETH
一級標題
圖片描述


一級標題
總拋壓
通過匯總來自PW 和FW 的拋售壓力,我們得到3 種情況下的總拋售壓力:
溫和: 436, 000 ETH => 14, 000 ETH/ 天,超過1 個月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PW 和FW 拋壓匯總
一級標題
一級標題
最後我想說
從長期的角度來看,我非常看好ETH。
儘管如此,我們很難去忽視提款開放後帶來的不利因素。
僅僅是對拋售的預期就可能導致拋售。
但如果市場仍然看漲,它可能很容易被新買家吸收。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