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們大部分人都從互聯網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中獲益良多。我們現在已經習慣了不斷獲取信息,通過社交媒體建立虛擬社區,以及電商網站提供的便利。而其實所有的這些都是通過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實現的,HTTP協議於1989年推出,旨在促進歐洲核子研究委員會(CERN)研究人員之間的信息共享。
但是自Web1.0早期發展階段以來,線上內容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那時,網頁大多是靜態的,很少涉及用戶生成的內容或交互信息。隨著互聯網邁向Web2.0的發展,這種格局開始轉向注重互操作性和參與性文化,這種文化可以從維基百科、博客、視頻和圖像共享網站、社交媒體平台上的大量的用戶生成內容中體現,以及滿足流媒體服務需求。但是,這些帶寬密集型超媒體的出現,以及物聯網可能帶來的大量數據湧入,逐漸給互聯網帶來壓力,促使一些人想要尋求替代品。
構建下一代網絡Web3.o的一個有希望的候選對像是星際文件系統(IPFS),這是一個相對較新的超媒體協議和去中心化數據存儲系統,它使用了點對點(p2p)網絡架構。
構建下一代網絡Web3.o的一個有希望的候選對像是星際文件系統(IPFS),這是一個相對較新的超媒體協議和去中心化數據存儲系統,它使用了點對點(p2p)網絡架構。
IPFS這個科幻的名稱是對美國計算機科學家JCRLicklider在20世紀60年代關於“星系計算機網絡”的思考的肯定。 IPFS最早是2014年由美國計算機科學家、協議實驗室(Protocol Labs)創始人胡安·貝內特(Juan Benet)開發的,旨在解決HTTP存在的一些缺點。貝內特的目標是創造一些最終可能成為“互聯網的新型子系統”的東西,同時也考慮到諸如支撐區塊鏈的分佈式賬本技術等新的發展。
協議實驗室的工程經理Mikeal Rogers解釋稱,“IPFS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網絡,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中提供數據,也可以安全地從他們或任何其他人那裡接收到數據” 。 IPFS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作為Web3.0的數據傳輸協議來開發的。由於該協議是完全去中心化的,所有的數據都是通過哈希來處理的,因此它非常適合需要處理大量數據的區塊鏈應用程序,而這些數據本身無法嵌入鏈中。 ”
以IPFS為基礎的去中心化模型與運行HTTP的客戶-服務器模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HTTP最初設計用於在web瀏覽器和web服務器之間傳輸信息,它是基於位置尋址,允許用戶訪問存儲在中心化服務器上的數據。雖然這簡化了數據的管理和分發,但效率不高。這是因為當你點擊一個網站時,你的web瀏覽器必須直接連接到託管該網站的服務器。對於內存較大的音頻和視頻文件,它可能會佔用大量帶寬,甚至相當昂貴,特別是當源服務器位於很遠的地方的情況下。瀏覽或下載熱門內容也會導致網絡擁塞。 HTTP還存在潛在的隱私和安全問題:控制服務器的任何人都可以訪問或更改數據,或者由於黑客的分佈式拒絕服務(DDoS)攻擊導致網絡無法訪問。
相比之下,IPFS是基於內容尋址,這樣就可以驗證內容並且與遠程服務器分離,並將內容存儲在更靠近用戶的位置。它可以通過使用內容標識符(CID)或“標籤”來實現這一點,這些標籤在IPFS中用於指向材料。 CID是基於內容的加密散列(cryptographic hash)而生成的。
Rogers表示:“當你把數據放入IPFS時,它可以通過哈希地址或CID來獲得,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可以把這個地址輸入他們的電腦,然後檢索數據。就像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將URL鏈接放入瀏覽器並進行檢索一樣,任何擁有CID的人都可以檢索IPFS網絡中可用的數據。”
內容中的任何差異都會導致不同的CID,而添加到不同IPFS節點的相同內容仍將產生相同的CID,這意味著用戶可以輕鬆地驗證數據的完整性。除了提供去中心化的內容存儲和驗證之外,IPFS還可以用於構建和託管去中心化應用(DApps),這是一種開源的計算機應用,其後端代碼是運行在點對點網絡上。
Rogers補充道,“有了CID,你要找的數據散列就在地址中,所以你可以從任何地方獲取數據,因為你可以通過比較散列來驗證數據的正確性,它可以讓你擁有一個去中心化,去信任的網絡,因為您可以從任何地方或任何人那裡檢索數據,並且通過加密方式驗證數據是否正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