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龐氏百年,人間未變
星球君的朋友们
Odaily资深作者
2019-09-18 11:36
本文約6152字,閱讀全文需要約9分鐘
都覺得自己不是最後一個。

編者按:本文來自編者按:本文來自半佛仙人(ID:banfoSB)

1

編者按:本文來自

編者按:本文來自

半佛仙人(ID:banfoSB)

,作者:半佛仙人,Odaily經授權轉載。

1882年,查爾斯·龐茲出生在意大利的一個猶太家族。

他雖然不愛讀書,但流暢掌握了3國語言,天賦堪稱非凡。

在那個國際貿易處於剛剛擺脫萌芽,還未大發展的年代,掌握了語言,某種程度上就等於掌握了世界的鑰匙。

少年龐茲認為自己會用這把鑰匙找到美好的未來。

1903年,21歲的龐茲從意大利來到美國,希望能在這個充滿著混亂與機遇的國度找到屬於他的故事。

一開始他的運氣不太好,身無分文又沒有當地的關係,找到的盡是打雜的工作,不是侍者就是端盤子,或者是小工,連床都沒有,晚上只能睡在地板上。

但堅硬的地板並未抹去他的野心,他認為自己配得上更好的,命硬學不來彎腰,哪怕是偷是搶,也莫欺少年窮。

很快,少年就因為在餐館偷東西被開除了,這可能是歷史上最快的莫欺少年窮。

多年後他對外的說法是自己炒掉了老闆,因為他有著100萬美金的小目標,不會長期糾結在這些沒有價值的事情中。

但他是否因偷竊被開除其實也不再重要了,因為他最終的歷史位置不會因為這件事情而發生任何改變,金融精英是這樣的。

1907年,他覺得自己在美國難以混下去,於是搬到了加拿大的蒙特利爾。

美國到加拿大,屬於降維打擊,他靠著自己的3國語言(意法英),以及瞎編的履歷,找到了一個銀行的工作。

洗碗工編故事變身銀行從業者,聽起來很意外。

其實一點也不意外,因為這家銀行本身就是故事大王,所以精通語言又是擅長編故事的龐茲,與這家銀行是天作之合。

2

這家銀行叫做Banco Zarossi,你一定沒有聽說過。

但這十分正常,歷史的長河中,消失掉的企業不計其數,他們大多都沒有留下姓名。

百年後,誰又記得現在的我們呢。

信用卡賬單記得。

龐茲在Banco Zarossi的工作非常順利,一開始是出納,後來是經理,野路子對野路子,王八對綠豆。

他看到了資本運作的本質。

當時的平均市場利率是3%,而Banco Zarossi給出的是2倍,6%。

這自然吸引了大量儲戶前來辦理業務,而Banco Zarossi靠著這些,迅速成為了當地最著名的銀行之一,很多同行被擠壓的生存不下去,紛紛破產,Banco Zarossi越做越大。

用破壞性的價格橫掃市場,打擊競爭對手,掠奪更多資源,這在當時叫做擾亂市場。

100年後,有人管這個叫互聯網思維,破壞式創新。

一代更比一代浪,誠不我欺。

外人眼中看到的是Banco Zarossi的日漸做大,但作為內部員工,尤其是涉及出納的崗位,龐茲看到的是遠超同業利率水平的背後,根本沒有任何資產與利差支撐。

先期投入者的利息,來自於後投入者的本金,完完全全的借新還舊空對空。

這套玩法在被龐茲發揚光大並署名前,屬於英國俗語,叫做rob Peter to pay Paul。

銀行老闆的算盤其實打的很響,他知道遠超同業的利息不可持續,但他可以在騙局破滅前積攢足夠的現金,然後一走了之。

後來,他去了墨西哥,去找屬於自己的南方姑娘了。

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關係和地理位置,類似於東南亞和中國,百年後的中國,有一幫愛吃韭菜的幣圈大佬跑路去了東南亞,不敢再回來。

我想他們跑路的時候,一定聽著痛仰樂隊的《公路之歌》。

一直往南方開一直往南方開一直往南方開一直往南方開一直往南方開一直往南方開一直往南方開一直往南方開

我知道他們心中,期待著自己有一天可以切歌,能切到周杰倫的《一路向北》。

3

不過他們只是小兒科,真正的大佬,不屑於直接往南方開,而是跑到美國去造輪子。

相信他終將親自開著自己造的車,從美國出發。

一直往南方開一直往南方開一直往南方開一直往南方開一直往南方開一直往南方開一直往南方開一直往南方開

畢竟大風越狠,他心越盪。

老闆跑路後的Banco Zarossi,一片狼藉。

龐茲經歷了第2次身無分文,一般到了第二次,人都會比較適應。

當一個人身無分文的時候,才是最見技術的時候,龐茲盜用別人的支票給自己套了一筆現金,快速收穫了流動資金。

然後以更快的速度被抓獲,判了3年。

想到他年少時的莫欺少年窮,未來真是歷史的一再重演。

出獄後的龐茲,覺得世間萬物再一再二不再三,而且他決定不做金融詐騙,而是跨界參與偷渡。

然後又被抓了,判了2年。

獄中的他知道,自己這輩子和金融詐騙分不開了。

要做,就做最大的,他下定決心。

1919年,龐茲37歲,回到美國,來到了波士頓,找尋屬於自己的機會。

很快,他發現了國際郵票和匯率中,存在著套利的機會,簡而言之就是通過貨幣兌換,把B貨幣換成A貨幣,在A地用A貨幣買入A郵票,再到B地賣掉A郵票,獲得B貨幣。

不考慮一切成本和匯率波動的話,大概有10%的利潤。

考慮到這一切成本的話,大概賠個30%。

但是Banco Zarossi的精神滋養了龐茲,他其實知道怎麼玩兒,只是欠缺一個標的物,欠缺一個說服別人的邏輯,匯率與郵票的波動,正中他心。

理論上,不同國家的經濟形勢變化以及匯率波動,可以讓郵票套利的獲利區間從-99%到正399%,四捨五入配合夢想驅動,約等於穩賺不賠。

龐茲開始大規模兜售自己的理財產品,投資90天,收益率50%,後來極端到45天,50%。

龐茲吸取了自己老東家完犢子的經驗,他不是一個人搞,而是培訓了一大堆理財師一起搞,拉人頭過來就給10%的提成,理財師拉下線理財師,還能再吃下線。

堪稱美國微商。

從這個角度來看,龐茲開創性的把傳銷和微商的思路融入到拆東牆補西牆的傳統套路中,玩出了新意,玩出了風采,騙局以他命名,實至名歸。

就和瓦特改良蒸汽機差不多,雖然不是他發明,但因他而成名。

4

美國人民激動壞了,紛紛前來送人頭,總計2000萬美金,放到現在大概是30個小目標,高峰時期,當地75%的警察都買了龐茲的產品。

龐茲先生那時連煙鬥都鑲嵌著鑽石。

後世他的同行們,往往也都是豪車名表大別墅小明星。

百年如一日,龐氏操盤手的生活,往往就是那麼枯燥,且乏味。

龐氏騙局,本質上是一種高明的資金流管理技術。

通過調節資金入口(吸儲)以及出口(還本付息)的ROI(投入產出比),達到控制資金池的水位的效果,然後維持著資金盤不崩。

龐茲的快速敗露,從根本上屬於資金出口的ROI失控,他給出的利息過高,高到有腦子的人打算盤都能算出來要不了多久全世界的現金都歸他了。

沒人知道龐茲到底想的是什麼,畢竟他的老東家只有6%,都難以維持,他很清楚利率和盤口崩盤速度之間的關係。

但他還是堅持給到50%,45天,折合年化近400%,這個收益率,確實是給後輩門開了個好頭。

前輩,前輩。

龐茲於1920年11月1日入獄,宣判9年。

但前輩大神的操作往往讓人想不到,1922年,他就出來了,依靠上訴和假釋。

一個詐騙了2000萬美元(折合現在25億)的騙子,居然只判了9年,居然第2年就出來了,資本主義劣根性一覽無遺。

但更神奇的是,出獄後的龐茲,跑到了佛羅裡達州,故技重施,龐氏再現。

結果又被抓住,這次判了12年。

好不容易逃出來了,他居然還能殺個回馬槍,讀歷史讀到這裡的時候,我時常懷疑自己讀的是盜版,這真的太Show了。

馬爾克斯以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出名,可惜只是生在拉美,限制了他的發揮。

如果他生在美國,很可能會成為世界奇幻小說大師,那個年代,太神奇了。

1934年,龐茲出獄,由於擔心他再來一個回馬槍,美國政府把他丟回了意大利。

1938年,龐茲試圖詐騙當時的軸心國核心之一意大利的統治者墨索里尼,結果失敗了,意大利待不下去,最後黯然在巴西終老,埋葬了自己的野心。

我一度懷疑他其實是美國丟出去的因果律武器,如果他成功了,會不會改寫世界歷史。

5

其實龐茲在1938年失敗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龐氏氣運,在他騙墨索里尼的那一年,已經轉世,不在他身上了。

命運只是讓他把龐氏騙局帶到人間,發揚光大另有其人。

1938年,美國紐約一個猶太人(又是猶太人)家庭,一位叫做伯納德·麥道夫的人降生了。

真正的龐氏天命之子,誕生了。

和泥腿子出身以及沒受過高等教育的龐茲不同,麥道夫是高材生,1960年畢業於霍夫斯特拉大學法學院。

比起破壞力,龐茲的2000萬美金在麥道夫的500億美金面前只能算是小意思。

比起刑期,龐茲巔峰操作不過14年,麥道夫出手就是150年,龐茲完全沒有牌面。

這充分告訴我們,知識就是力量。

從法學院畢業後,麥道夫沒有成為一名律師,而是去海灘上做了救生員。

現在我們都知道,搞龐氏騙局,聲勢一定要大,廣告一定要打足,換句話說,水軍要夠。

而麥道夫作為龐氏之星,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去當救生員,親自感受水的力量,成為水軍頭子。

海灘救生員期間,他賺到了5000美金,可見做水軍還是賺錢的。

麥道夫拿著這5000美金,成立了伯納德·麥道夫投資證券公司,主做股票買賣的中間人,當中間商賺差價,由於水平高,技術強,很快聞名華爾街。

中間商賺差價,這句話,你們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

人類的本質就是複讀機,誠不我欺,誠不我欺。

一開始,麥道夫並沒有想走上龐氏之路,他做的是正兒八經的金融證券交易,水平也是有目共睹。

麥道夫的公司是最早實現自動化交易的證券公司之一,甚至可以說是華爾街現代化的先驅。

6

麥道夫和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NASD)關係密切,而後者在1971年成立了NASDAQ,納斯達克,

麥道夫就任納斯達克主席期間,極力推進了納斯達克的自動化交易制度和嚴苛的規則,這讓納斯達克彎道超車,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的證券交易所,無數知名企業(蘋果,思科等)在此入駐。

很多企業都以在納斯達克上市割美國韭菜為榮。

畢竟這樣的龐氏操作,才正宗。

麥道夫在成為龐氏之王之前,最耀眼的光環,是納斯達克之父。

有時候你得承認,證券和龐氏,某種程度上確實是有共通之處的,證券的估值和龐氏的盈利模式,往往也都如迷霧一般魔幻。

麥道夫到底是如何加冕成為龐氏之王的?

這起源於他在80年代成立的一隻基金,一開始他對於龐氏是不屑一顧的,因為他認為自己可以單靠投資來賺大錢。

無數證券市場的韭菜都和他一樣想。

現實很快教育了麥道夫,他做不到他像客戶允諾的收益,因為股票市場的波動很多時候難以預計,這種心態,我們應該都曾體會過。

普通人會認慫,但麥主席不會,世界第二大證券交易所的主席丟不起這個人。

這時,他身上的龐氏之魂開始燃燒,龐氏就是專揍經濟規律的。

真香。

經過縝密的計算,他發現只要把年化利率維持在10%到13%(較高,但不誇張)左右的水平,然後開足馬力吸水,就能長時間地玩下去。

一開始,他只是簡單地在自己週邊的朋友中嘗試著搞,結果發現。

7

真香。

有的人就是這樣,在哪裡跌倒,他就能在哪裡躺下睡著。

隨著不斷的試水,麥道夫逐漸找到了自己的龐氏節奏,他假借基金投資之名,開始大量吸取資金,然後開始循環管理。

他的龐氏之路開始了。

上面我們說到龐氏騙局的核心是資金池管理,那麼作為一個資金池,最有價值的是什麼?

是那些主人閉著眼丟進來就不管的閒置資金,換句話說,只存不取的錢,才是最好的。

什麼樣的人才會只存不取,對於自己的錢不是那麼關心?

在美國,只有積澱深厚的猶太貴族們,才會這樣。

Old money的優雅,透露著欠騙的芬芳。

麥道夫的主要目標,就是他們。

為了能夠混入最頂級的猶太富人圈,麥道夫不停的讚助各種劇院,學校和藝術基金,每一個猶太貴族的慈善晚宴上,他總是最慷慨解囊的那一個。

注意,猶太貴族本身不會因為你慷慨而理會你,因為這屬於New Money秀肌肉的常規操作,作為猶太出身的麥道夫,自然知道如何投其所好,那就是高調捐款,低調做人,甚至刻意隱藏自己的信息,讓別人來找。

這就很對老猶太貴族們的胃口,於是他們的朋友圈和資金,對麥道夫敞開。

在他們的支持下,麥道夫更是如魚得水,發展到後來,已經成了在整個華爾街及美國上流社會,如果你還沒有一部分資金交給麥道夫打理,那麼你就不是真正的精英。

一時之間,鈔票飛奔向他。

但高材生麥道夫不是沒有上過大學的龐茲,他深刻領略了龐氏的奧義之一,那就是裝。

要裝作自己實力無限,要保持神秘感,要不斷高調但又低調的秀肌肉。

所以他從來不說明他的具體投資方法,每每有人問到,他稱之為獨家商業機密,有時候他則會神秘兮兮的表示,自己有獨家內幕消息。

如果是一個盲流這麼說,很快就會被人掄起來打。

8

但如果這人是華爾街科技先驅,納斯達克之父,納斯達克主席,猶太貴族圈的紅人,美國精英鑑定器,資本主義在美利堅的代言人,麥道夫先生,那麼一般人只能說。

長老,快收了神通吧,我買還不行嗎。

很多時候重點不是說沒說謊,而是說謊的是誰。

有的人即使說謊,也是真的。

其實也不是沒有人真的懷疑過麥道夫,但受限於他的身份以及地位,還有猶太圈的力捧,沒有人能真的對他做什麼。

美國的監督者都得逢年過節去給麥道夫敬酒,畢竟他們自己的個人資產全在麥道夫那裡。

那些拿著一年10%收益的美國精英們,更是把麥道夫當做自己的蛋蛋一樣珍惜,不,蛋蛋都沒有麥道夫珍貴,因為蛋蛋不能一年產生10%的收益。

除了一個二流子商人。

年輕時候的特朗普就堅持認為麥道夫是個騙子,因為他在麥道夫身上聞到了同類的氣息。

這種惺惺相惜,我們外人很難理解。

尤其是麥道夫的騙局,假的那麼真。

嚴格來說,麥道夫的龐氏之路是非常成功的,因為他的騙局維持了近30年,龐茲入獄都沒30年。

麥道夫史詩級的資金流管理能力,高超的現實地位,以及自我包裝的神秘學能力生生把龐氏做成了實業。

龐氏之王的騙局,某種程度上屬於完美。

因為絕大多數金主們,直到最後一刻,都沒有懷疑過他。

如果不是08年金融危機,麥道夫的金主們不得不從他那裡提取資金,那麼靠著麥道夫的手段,他還能向天再藉500年。

9

但可惜沒有如果,再完美的龐氏,由於不事生產,借新還舊,資金流的隱患始終存在,一出現擠兌,全都要完蛋。

美國整個猶太貴族圈,被麥道夫炸了個遍。

從龐茲到麥道夫到猶太貴族,讓我十分認可歷史書中的一句話。

猶太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

看到這裡,我相信聰明的讀者們已經知道瞭如何一眼識破龐氏騙局。

收益率是一種,年化超過6%的產品,都要打一個問號。

大量理財顧問與鋪天蓋地的廣告是一種,這些成本最終都要體現在資金成本中,由消費者買單。

還有各種拉人頭給提成的,發展下線的,都是騙局。

綜合起來就是,他們這麼高的資金成本,靠什麼掙這麼多錢給投資人?

他們為什麼能做到銀行都做不到的事情?

如果對方不能詳細解釋業務,面對你的各種質疑無法正面回答,總是強調各種新項目,各種大力扶持,各種未來,那麼就是騙局。

如果對方能夠給出一些業務數據,但是明顯與市場行情不同,例如當年的融資租賃利率異常一樣,那麼就是騙局。

如果你會用企業查詢工具,查對方的高管名下有沒有關聯公司參與了公司發標,查查這些公司的註冊資本註冊時間與實繳資本,一樣可以發現騙局。

但這些其實都不是重點,因為這些道理大家其實都懂。

大家真正要補的,不是腦子裡的知識,而是心中的貪婪與慾望。

我們這些身無長技的普通人拿著這麼高的利息,手不抖嗎?

手抖,只是數錢數的手抖,點鈔是個體力活。

當年龐茲的騙局,一年翻幾番的收益,是人都知道有問題。

當年麥道夫的騙局,持續十幾年的10%收益,華爾街精英們怎麼會不覺得其中有詐?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