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veDAO狂飆一年:這個Web3「蹦迪DAO」憑啥火到華爾街日報都來採訪?

avatar
MetaEraHK
1個月前
本文約4491字,閱讀全文需要約6分鐘
在Web3沉迷敘事的時代,他們用一場場Rave,把節奏變成治理,把情緒變成共識。

原文來源:MetaEra

在加密產業的脈絡中,「公益」常被視為冷門話題,「DAO」則被當作治理工具,而「蹦迪」似乎天然屬於娛樂區。但RaveDAO 正在打破這些刻板印象:它用現場音樂、Web3 工具和真實捐贈,把原本割裂的情緒與技術、慾望與善意,重新編織進一個可以共振的場域。

2023 年11 月,一場僅200 人參加的餘興派對,在伊斯坦堡DevCon 的深夜悄悄登場——那是RaveDAO 的起點。不到一年,這個起初被稱為「蹦迪DAO」的實驗計畫迅速擴張:從杜拜到布魯塞爾,從首爾到新加坡、曼谷,場均3, 000+ 的參與人數,累計已觸達30, 000+ 名用戶。

如果要為2025 年杜拜Token 2049 選出最「出圈」的一幕,答案可能藏在沙漠深處的Terra Solis。 RaveDAO 在由Tomorrowland 打造的度假村中呈現了一場極具未來感的覺醒之夜——作為唯一與全球頂級音樂節品牌深度合作的DAO,這場活動吸引了超過20% 的Token 2049 主會場與會者,成為業內共識的“最火爆邊會”。活動當晚刷屏Web3 圈,並被《華爾街日報》專題報道,被視為「娛樂驅動Web3」的典範轉捩點。

RaveDAO狂飆一年:這個Web3「蹦迪DAO」憑啥火到華爾街日報都來採訪?

但一場RaveDAO 活動,和我們熟悉的銳舞派對有什麼不同? DAO 的機制真的能調動現實世界中的行為嗎?音樂、鏈上投票、公益捐贈,這三者之間究竟是如何連動的?相較於那些仍困「「治理提案表決率」的DAO 項目,RaveDAO 又是如何用節奏和共識撬動全球注意力的?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對話了RaveDAO 的核心策劃人Ron。作為從專案早期就參與營運與策略設計的關鍵成員,他將帶我們拆解這個「蹦迪DAO」背後的技術邏輯、文化動機,以及它如何在一場場節拍裡完成全球共識的生成。

從一場「餘興派對」開始的寫實實驗

RaveDAO 的創立並非源自於一紙宏大的白皮書,而是來自於一次「試試看」的即興行動。

2023 年11 月,在伊斯坦堡的DevCon 之後,Ron 和他的團隊臨時組織了一場約200 人的小型afterparty。他們在Web3 活動領域打磨多年,策劃過數十場產業會議、專案發布、社群聚會,但始終覺得「哪裡不對勁」:氣氛熱鬧,連結冷淡;形式豐富,情緒空洞。

「我們意識到,原來Web3 活動缺乏的不是功能設計,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設計。」Ron 回憶。

那場派對上,他們嘗試做一些不同的事:不講項目,不掛橫幅,只有音樂、燈光和自由連結。他們請了一個沒有什麼名氣的本土DJ,讓他照著RaveDAO 的一個播放清單對著人群播放音樂。意外的是,效果炸裂,不僅在場者紛紛表示「終於感受到加密社區的人情味」,還有不少人主動詢問:「這是誰搞的?以後還能跟你們玩麼?」

就在那個晚上,他們突然意識到,如果「活動」可以被重構成一種社區實驗場,如果「DAO」不只是討論提案的表單,而是行為觸發與共識生成的結構器,那麼或許一個新的文化模型就能跑出來了。

於是,RaveDAO 誕生了。它不叫Rave Agency,也不叫Music Club,而是DAO——因為它從第一天起的思考,就不是「我們要做什麼內容」,而是「我們要怎樣讓別人也成為共同推動的人」。

音樂是載體,不是背景音

要理解RaveDAO 的底層機制,必須先明白一個前提:它並不是把音樂當作活動的「裝飾」,而是把音樂本身視為一個社會協作的核心引擎。

「音樂不是我們用來『活躍氣氛』的,它是我們設計整個系統的起點和初心。」Ron 直言。

團隊對音樂的思考遠遠超越了選DJ 和搭建舞台。他們認為,節奏、情緒、共鳴,本質上就是一種無需翻譯的協議——是現實世界中最古老、最高效的「去中心化連結機制」。

「它不問你錢包地址,不需要技術背景,也不看你是哪國人。你只要進來,感受到那個節奏,就能和別人產生連結。」Ron 說。

這正是RaveDAO 與傳統DAO 專案的根本差異所在。他們不靠任務激勵,不依賴「提案治理」去活躍社區,而是透過真實發生的音樂場景,調動人的情緒流動與參與意願。鏈上行為不是冷啟動的目標,而是線下共鳴的自然延伸。

RaveDAO狂飆一年:這個Web3「蹦迪DAO」憑啥火到華爾街日報都來採訪?

「我們常常在內部討論這些『聽起來瘋狂但並不遙遠』的設想,」Ron 補充道,「例如,不同BPM 的現場是否會影響用戶參與互動的節奏?有沒有可能在某一段drop 時點觸發某種鏈上行為?音樂主題是否會影響人們對NFT 的情感認同?」

「我們還沒有做到極致,但我們很清楚,我們不是在做加密圈的Afterparty,而是在做一個文化實驗場,一步步打磨屬於新時代的Network State。」Ron 總結道。

在沒有Token 激勵的前提下,RaveDAO 是如何驅動真實參與的?

在加密世界,Token 常被視為一切的引擎:吸引使用者、綁定利益、驅動治理。但RaveDAO 在沒有任何代幣誘因的前提下,依然建構起了一個高密度、高熱度的社區參與系統,這在當前Web3 生態中幾乎是個「反常識存在」。

Ron 的答案很簡單:不要一開始就去設計激勵,而是先問為什麼有人會在乎你在做的事?會不會有人喜歡、使用、並且一直使用你的產品和服務?

「我們不是一上來就講治理模式和收益,而是先從一個問題出發:『如果今天不談賺錢,你還願不願意留下?』」他說。

RaveDAO 的解決方案是「把激勵藏在體驗裡,把參與設計進節奏裡」。他們沒有空投,但每一場活動都給參與者一個「後續存在」的理由:

· NFT 不只是門票,而是活動的情緒快照,能解鎖未來參與權限與社區認同;

· 每一場活動後都有鏈上公益捐贈,參與者能投票決定善款去向,獲得實際影響力;

· 藝術家不只是表演者,而是共同創作者,與DAO 社群共同開發虛擬/實體週邊,共同創作內容,確定下一場演出的地點,或主題策展。

「我們的參與設計是『情緒驅動型』的。」Ron 強調,「你不是被『Token 獎勵』吸引進來,而是被某種情緒調動:音樂的衝擊、共同的節奏感、一個真實的公益目標、或者某個你喜歡的藝術家的出現。」

在業界普遍仍依賴空投、任務制、激勵池的今天,RaveDAO 無疑提供了「去金融化參與模式」的稀有範式。它證明了:沒有Token,也可以有動力;沒有激勵,也可以有連結;只要你在建構的是一個有溫度、有方向、有文化的空間。或許,在不經意之間,RaveDAO 打造出了另一種型態的RWA(現實世界資產)。

RaveDAO狂飆一年:這個Web3「蹦迪DAO」憑啥火到華爾街日報都來採訪?

當公益成為你跳舞時不經意的動作

在Web3 世界,「公益」常被包裝成一種高貴但疏離的敘事:寫進白皮書,做成捐贈頁面,最終落在「代幣轉帳」和「KPI 報告」上。但在RaveDAO,公益不是附屬模組,而是一種設計在體驗內在、自然被觸發的行為本能。

每一場RaveDAO 活動,都有至少20% 的收入被用於現實世界的公益項目。這不是未來式,也不是承諾式——是已經發生、可驗證、並且真實地改變了某些人的生活的行為。

例如,位於尼泊爾的Tilganga Eye Center,正在用這筆資金為400 多名失明患者完成免費白內障手術;Nalanda West 則在用它支持150 多個冥想與心理療癒課程,服務被忽視的情緒健康人群。

這些改變並不依賴「表單式投票」來生成,而是源自於團隊對「捐款」本質的重新理解:它不是你要停下來思考的選擇,而是你在興奮時順手做下的動作;不是犧牲,而是延續情緒的一種方式。

「我們想做的是,把公益融進節奏,而不是放在節奏之外。」Ron 說。

在RaveDAO 的設計中,NFT 門票不僅是進場資格,也是一次鏈上可追蹤的共感記錄。它承載著一個夜晚的節拍、一個空間的連接,以及一份你確實影響過什麼的證明。沒有強制,沒有宣傳片,只有你在某一刻,意識到自己的快樂正為別人帶去改變。

「我們常說,我們做的不是捐贈系統,而是『社會能量再分配引擎』。」Ron 總結道,「它不靠說服,而靠感染。」

在這個由合約驅動的行業裡,RaveDAO 提出了一個很難量化、卻極具穿透力的理念:公益不必是成本,它可以是餘韻。

當記憶可以被生成,我們的身分還能由誰決定?

在過去,NFT 被用來證明我們「擁有過」什麼;而在RaveDAO 的世界裡,它更像是某種「你共鳴過」的證據。

但當我們繼續往前走,一種新的想像也正在悄悄浮現:如果科技可以生成記憶,那麼身分是否也能成為一種被合成的情緒?

「我們不再執著於NFT 是票、是資產、是權益的表層邏輯,而是在問:它是否可以成為一個持續生長的數位意識體?」Ron 說。

你的某一晚參與,是否可以在鏈上被保留為一段視覺軌跡?

你跳過的節拍、遇見的人,是否能被AI 重組為專屬的情緒蒙太奇?

你與一首歌的共振,是否可以在未來成為一個社群共創的聲波介面?

如果這一切成為可能,那麼我們所說的「自我」,是否也將從靜態身分變成流動共識的一部分?

RaveDAO 與40 多名國際頂尖DJ 的合作,正在建構這種可能性的前奏。音樂人不再只是「表演者」,他們願意開放作品資料、視覺素材,邀請社群以鏈上形式共同remix 記憶。 NFT 不再是紀念一個夜晚,而是延續那個夜晚的文化媒介。

而當AIGC 成為新的「情緒共創者」,我們不再只是mint 一個記號,而是讓記號生長出個性,長出未來的路。

當加密圈爭相講文化,RaveDAO 已經在講共鳴

Web3 發展至今,正在經歷一場「敘事大洗牌」。

從最初的鏈上效率、治理模型、Token 激勵,到後來的DeFi 協議和GameFi 熱潮,再到現在社交協議(如Farcaster)、創作者經濟(如Zora)、文化DAO 的興起,整個行業正逐漸從「算力資本主義」轉向「注意力再分配」。

在這個轉向過程中,RaveDAO 屬於那批走在最前線的實驗者。

它沒有試圖用一套新協議來挑戰舊秩序,而是選擇用音樂喚起人們對Web3 的感官再認知。這是一種從體驗層、情緒層、價值感層出發的敘事方式,正在對「DAO 只能做治理」這一傳統邏輯發起挑戰。

而這種新敘事,正在贏得產業的回應:

· 自2023 年11 月起,RaveDAO 已在伊斯坦堡、杜拜、布魯塞爾、首爾、新加坡、曼谷等城市落地線下活動;

· 場均3, 000+ 參與人次,累計覆蓋超過30, 000 名用戶(其中70% 來自Web3 產業, 30% 為一般大眾);

· 合作品牌包括:BNB Chain、Polygon、Bitget、Trust Wallet、OKX、Huawei Cloud 等;

· 全網累計曝光突破1.5 億次;活動登上華爾街日報等主流媒體

· 連結KOL 數量超過500+,涵蓋亞洲、歐美、中東多語言市場;

· 已合作Don Diablo、Lilly Palmer、Bassjackers、Mariana Bo、Popof、Nifra、Layla Benitez、Pretty Pink 等40 餘位世界級DJ 和藝人,他們來自Tomorrowland、EDC、Ultra、Afterlife、Awakenings 等頂級音樂節主舞台。

這些合作並非淺層曝光,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共創。藝術家參與NFT 聯名、視覺藝術策展、公益共識投票、鏈上內容Drop 等模組設計中,使得RaveDAO 的每場活動不再只是音樂節,而是鏈上文化實驗的發生場。

「我們不是在做一個供Web3 圈內部自嗨的項目,」Ron 總結說,「我們要做的是一個真正能打破圈層、打通人群、激發情緒的系統,讓人們開始相信,Web3 不是為了讓你更孤獨,而是為了讓你更緊密地與世界連接。」

下一次節拍響起,你會在哪裡?

RaveDAO 的下一跳,不只拓展地圖,更是深化情緒。

10 月3 日,新加坡Token 2049 和Formula 1 期間,RaveDAO 將帶來其年度旗艦活動之一“EN L1 GHT”。這場大型沉浸式盛宴將落地在一座前身為「城市發電站」的百年建築中,在舊能源的象徵下喚醒全場的共鳴能量。這不僅是RaveDAO 在新加坡的「全新篇章」,也將成為當週Web3 與藝術交會度最高的線下事件之一。

緊接著, 10 月23 日,RaveDAO 將前往阿姆斯特丹,攜手全球知名音樂平台1001 Tracklists(Instagram 粉絲數超百萬),在享譽歐洲的傳統音樂節Amsterdam Dance Event(ADE)期間共同主辦年度重磅盛事—Top 101 Producers 全球最佳101 位音樂製作人的頒獎典禮。這不僅是向主流音樂體系發起的聯名挑戰,也是以DAO 機制參與全球藝術權力結構。

「Rave for Light」正在走向更多城市。我們試著做一場實驗:當電子音樂的脈衝與公益行動同頻,關心世界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會成為身體的本能反應。

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慈善活動,在黑暗與光交替的舞池裡,每一次律動都在產生新的情緒符碼。節奏、空間、肢體語言,這些看似即興的元素,最終會編譯成一種集體記憶,在每個夜晚,重新定義共鳴、共創與共識的邊界。

如果改變必須發生在感知層,那也許,我們真的需要從一場派對開始。

About Ronald Yung

Ronald Yung - 負責RaveDAO 核心策劃,畢業於哈佛大學,主修組織心理學。曾在全球知名私募基金、Web3 投資孵化器及多家高成長企業中負責策略與組織管理,長期關注創業群體在高壓環境下的心理狀態與情緒表達。在RaveDAO 中,他將心理學與去中心化概念結合,圍繞著音樂打造更有溫度的離線體驗,讓Web3 回歸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連結。

原創文章,作者:MetaEraHK。轉載/內容合作/尋求報導請聯系 report@odaily.email;違規轉載法律必究。

ODAILY提醒,請廣大讀者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 對發現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反映。

推薦閱讀
星球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