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談談比特幣擴容,因為這方面存在很多錯誤的理解。
我聽到有人說:"我有一個朋友是技術專家,他研究了比特幣,然後說'比特幣非常吸引人,但是根本不可能擴展'。"難道這個專家錯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比特幣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處理傳輸到網絡上的交易。驗證由運行全節點的用戶來進行,礦工將這些交易打包成一個區塊,成為區塊鏈的一部分。一般來說,比特幣越受歡迎,發送的交易就越多。然而,一個區塊所能容納的交易數量是有上限的。這個限制是基於交易的總規模,隨著時間的推移,規模限制已經提高。最近,隨著一種名為"Segwit "或隔離見證的擴展方法的運用,區塊大小被區塊重量所取代。
請原諒我在技術上的胡言亂語,但本質上,這確實意味著比特幣區塊可以容納多少交易是有限制的。那麼,比特幣區塊鍊是否可以擴展?實際上,它是可以的。但鏈上交易的局限性意味著,目前可能每天只能完成100~200萬筆交易(取決於交易的大小)。這裡簡單算一下,地球上有近70億人,但只能容納100~200萬筆交易?事實上,根據Coinmetrics的數據,比特幣網絡單日處理的交易記錄是49.8萬筆。這是個問題嗎?
如果沒有計劃的話,這會是個問題的。幸運的是,事實證明,比特幣很可能注定要成為一個新的全球貨幣網絡的基礎層。我想說的是,它已經接近這個目標了。在互聯網的早期,人們普遍認為互聯網不會或者根本無法擴展。爭論的焦點基本上是,在互聯網上添加的節點越多,需要傳輸的流量就越多。這是一個典型的n平方問題。在光纜上可以傳遞的信息量有限的情況下,這些人似乎可以說是正確的。
然而,正如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那樣,網絡傳輸的極限一直在穩步增加。撥號上網服務可能在56k達到頂峰,但隨後又出現了ADSL、DSL、有線網絡、光纖、3g、4g、4gLTE、5g等手機網絡。這和比特幣及其自設的區塊大小限制有什麼關係呢?結果就是,我們擴展互聯網的方式之一就是使用OSI模型。這個模型基本上說,網絡的每一層都有一套自己負責的東西。比如說硬件層需要提供一個穩定的、物理的連接。從硬件層往上走,最終到達應用層,在應用層,你運行的程序與任何他們需要的東西進行連接,只需要考慮最小的傳輸介質。想一想,一根網線會關心它是用來做什麼的嗎? Word會關心你使用的是有線還是無線連接嗎?
比特幣網絡最重要的區別之一就是它的簡單性。你越是想把更多的功能堆到一項技術上,它就越難維護。中本聰知道這一點,也知道簡單的東西面臨的攻擊面就更小(更好的安全性)。
但如果比特幣是新經濟體系的基礎層,那麼它將支持哪些層級呢?在這方面,一個有趣的進展是使用包裝的BTC,即通過程序方式鎖定比特幣,以便它可以在另一個區塊鏈上傳輸。為什麼想這樣做呢?比特幣是你可以稱之為數字資產界的“神”存在。 DAPPS需要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來保護它們。而由於比特幣是最安全、最有價值的數字資產,所以它是一個自然的選擇。你可能會說,這個進展不是第二層,而是一個橫向擴展的解決方案,你可能是對的。
然而,我認為比特幣技術第二層最清晰的應用是閃電網絡。前提是,既然可以很確定的說比特幣交易是無法回撤的,那麼你可以自行實現鎖定的比特幣的安全性。然後,一旦資金安全了,它們就可以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幾分之一秒)傳輸給任何使用閃電網絡的人,這種方式實際上是越多人使用就越快。
持批評意見的人會告訴你,這項技術還在起步階段,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正確的。但這項技術的前景是,比特幣將同時成為我們所熟知和喜愛的價值儲存,同時也能為你可能想要進行的任何日常交易實現近乎無限的處理規模。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比特幣區塊鏈(例如基礎層)將繼續增長,但我們應該期待的大部分擴展將來自第二層和第三層。但在這一過程中,基礎層正在變得更加強大。一些開發者已經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將顯著提高基礎層的處理規模和交易驗證的速度(Bulletproof協議、Schnorr簽名等)。綜合來看,我認為大勢所趨,基礎層將繼續以對數曲線變化趨勢進行擴展。也就是說,基礎層的擴展永遠不會完成,但到了一定程度,處理規模的增加將會是極小的。在閃電網絡上傳輸的比特幣只有在資金存入或提取時才會觸及比特幣區塊鏈。這意味著可以發送或接收數百或數千筆交易,而比特幣區塊鏈上的操作非常之少。
我們已經看到整個生態系統圍繞著閃電網絡的前景而興起。交易所開始接受閃電網絡存款和提款。社交媒體平台上有小費機器人,用戶可以在幾秒鐘內發送小額交易。而硬件公司正在打造專門的設備,以便用戶可以運行自己的閃電網絡節點。
比特幣將繼續擴展來滿足需求。但是,我們不應該把其視為終極選擇。比特幣只是區塊鏈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