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平行EVM加密世界暢想:重塑dApp與使用者體驗的格局
深潮TechFlow
特邀专栏作者
2024-04-26 12:30
本文約8960字,閱讀全文需要約13分鐘
並行化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

原文作者:Reforge Research

原文編譯:深潮 TechFlow

富蘭克林曾說過一句名言:「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死亡和稅收是逃不掉的」。

本篇文章的原標題是,死亡、稅收和並行 EVM。

當並行 EVM 成為加密世界裡逃不掉的趨勢,一個用上並行 EVM 的加密世界會是怎麼樣的?

Reforge Research 從技術和應用的視角對這個設想進行了探討,以下是全文編譯。

介紹

在當今的電腦系統中,使事情更快、更有效率往往意味著並行完成任務,而不是按順序進行。這種現象稱為並行化,是由現代電腦多核心處理器架構的出現所催化的。傳統上以逐步方式執行的任務現在是透過同時性的視角來處理,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處理器的能力。同樣,在區塊鏈網路中,這種一次執行多個操作的原則應用在交易級別,儘管不是利用多個處理器,而是利用網路中眾多驗證器的集體驗證能力。一些早期的實作範例包括:

  • 2015 年, Nano (XNO)實現了一個區塊格結構,每個帳戶都有自己的區塊鏈,可以進行並行處理,並消除了對網路範圍內交易確認的需要。

  • 2018 年, Block-STM (Software Transactional Memory)並行執行引擎的區塊鏈網路論文發表,Polkadot 透過多鏈架構接近並行化,EOS 推出了他們的多執行緒處理引擎。

  • 2020 年,Avalanche 為其共識引入了平行處理(而不是序列化的 EVM c 鏈),Solana 引入了類似的創新,稱為 Sealevel。

對於 EVM 來說,自其誕生以來,交易和智能合約執行一直是按順序進行的。這種單執行緒執行設計限制了整個系統的吞吐量和可擴展性,尤其是在網路需求高峰期間尤其明顯。隨著網路驗證者面臨增加的工作量,網路不可避免地變慢,用戶面臨更高的成本,在擁擠的網路環境中競相出價以優先處理他們的交易。

以太坊社群長期以來一直探討並行處理作為解決方案,最初是從 Vitalik 在 2017 年的 EIP 開始。最初的目的是透過傳統的分片鏈或分片化來實現並行化。然而,L2 rollup 的快速發展和採用,這些更簡單且提供更即時的可擴展性好處的L2 rollup,使以太坊的焦點從分片化轉向了現在所稱的 danksharding。透過 danksharding,分片主要用作資料可用性的層,而不是用於並行執行交易。然而,隨著 danksharding 的完全實施尚未實現,注意力已轉向幾個關鍵的替代並行化L1網絡,這些網絡與 EVM 兼容性突出,特別是 Monad、Neon EVM 和 Sei。

鑑於軟體系統工程的傳統演進和其他網路的可擴展性成功,EVM 的平行執行是不可避免的。雖然我們對這項轉變充滿信心,但在此之後的未來仍然不確定但極具潛力。目前以超過 800 億美元的總鎖定價值為傲的全球最大智慧合約開發者生態系統的影響是顯著的。當由於優化的狀態訪問而導致 Gas 價格暴跌至幾分之一美分時,會發生什麼?應用層開發人員的設計空間會變得多麼廣闊?以下是我們對後平行 EVM 世界可能的看法。

並行化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

擴展區塊鏈是一個多維度的問題,並行執行為更多關鍵基礎設施開發鋪平了道路,例如區塊鏈狀態儲存。

對於致力於並行 EVM 的專案來說,主要挑戰不僅在於使運算能夠同時運作;而是確保在並行化環境中最佳化狀態存取和修改。問題的核心在於兩個主要問題:

  • 以太坊用戶端和以太坊本身使用不同的資料結構進行儲存(B 樹/LSM 樹與 Merkle Patricia Trie),將一個資料結構嵌入另一個資料結構時會導致效能不佳。

  • 透過並行執行,進行非同步輸入/輸出(非同步 I/O)以進行事務讀取和更新的能力至關重要;進程可能會因為互相等待而陷入僵局,浪費任何速度增益。

與檢索或設定儲存值的成本相比,增加大量額外的 SHA-3 雜湊或計算等額外的計算任務都是次要的。為了減少交易處理時間和 Gas 價格,資料庫本身的基礎設施必須改善。這超出了簡單地採用傳統的資料庫架構作為原始鍵值儲存的替代方案(即 SQL 資料庫)。使用關係模型實現 EVM 狀態會增加不必要的複雜性和開銷,導致與使用基本鍵值儲存相比的'sload'和'sstore'操作成本更高。 EVM 狀態不需要像排序、範圍掃描或事務語義等特性,因為它只執行點讀取和寫入,寫入發生在每個區塊的末尾時分開進行。因此,這些改進的要求應該集中在解決諸如可擴展性、低延遲讀寫、高效並發控制、狀態修剪和存檔以及與 EVM 的無縫集成等主要考慮因素。例如,Monad 正在從頭開始建立自訂狀態資料庫,稱為 MonadDB。它將利用最新的核心支援進行非同步操作,同時在磁碟和記憶體中本地實作 Merkle Patricia Trie 資料結構。

我們預計將進一步重塑底層鍵值資料庫,並對支援大部分區塊鏈儲存能力的第三方基礎設施進行重大改進。

讓可程式中央限價單(pCLOB)再次偉大

隨著 DeFi 向更高保真度的狀態轉變,CLOB 將成為主導的設計方法。

自 2017 年首次亮相以來,自動做市商(AMM)已成為 DeFi 的基石,提供了簡單性和獨特的引導流動性能力。透過利用流動性池和定價演算法,AMM 徹底改變了 DeFi,成為傳統交易系統(如訂單簿)的最佳替代方案。儘管中央限價單(CLOB)在傳統金融中是一個基本構建模組,但當以太坊引入時,它們遇到了區塊鏈可擴展性限制。它們需要大量的交易,因為每次訂單提交、執行、取消或修改都需要一個新的鏈上交易。由於以太坊的可擴展性努力尚不成熟,與此要求相關的成本使 CLOB 在 DeFi 早期並不適用,並導致了EtherDelta等早期版本的失敗。然而,即使 AMM 廣受歡迎,它們也面臨著自己固有的限制。隨著 DeFi 多年來吸引了更多複雜的交易者和機構,這些限制變得越來越明顯。

在意識到 CLOB 的優越性後,將 CLOB 為基礎的交易所納入 DeFi 的努力開始在其他替代、更可擴展的區塊鏈網路上增加。諸如Kujira 、Serum(RIP )、 DemexdYdXDexalot以及最近的AoriHyperliquid等協議,旨在提供相對於其 AMM 對手更好的鏈上交易體驗。然而,除了針對特定領域的項目(如 dYdX 和 Hyperliquid 為永續合約)之外,這些替代網路上的 CLOB 除了可擴展性之外,還面臨著自己的一系列挑戰:

  • 流動性的分散:以太坊上高度可組合和無縫整合的 DeFi 協議所實現的網路效應使得其他鏈上的 CLOB 很難吸引足夠的流動性和交易量,從而阻礙了它們的採用和可用性。

  • Meme 幣:引導鏈上CLOB 的流動性需要限價訂單,對於像meme 這樣的新資產和鮮為人知的資產來說,這是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帶有blob 的CLOB

但是,L2呢?現有的以太坊L2堆疊相對於主網在交易吞吐量和 Gas 成本方面都有顯著改進,尤其是在最近的 Dencun 硬分叉之後。透過以輕量級的二進位大物件(blob)替換 Gas 密集的 calldata,費用大幅降低。根據growthepie的數據,截至 4 月 1 日,Arbitrum 和 OP 的費用分別為 0.028 美元和 0.064 美元,而 Mantle 最便宜,為 0.015 美元。這與坎昆升級之前相比有很大的差異,因為以前的 calldata 佔據了 70% -90% 的成本。不幸的是,這還不夠便宜,因為 0.01 美元的後續/取消費用仍被認為是昂貴的。例如,機構交易商和市場製造商通常有很高的訂單與交易比率,即他們放置的訂單數量相對於實際執行的交易數量較多。即使在今天的L2費用定價下,為訂單提交付費,然後在多個帳本上修改或取消這些訂單,也會對機構參與者的獲利能力和策略決策產生重大影響。想像一下以下的例子:

公司 A:每小時的標準基準是 10, 000 個訂單提交, 1, 000 個交易, 9, 000 個取消或修改。如果公司在一天內在 100 個帳本上運作,那麼總活動量可能很容易導致超過 150, 000 美元的費用,即使一個交易量低於 0.01 美元也是如此。

pCLOB

隨著並行 EVM 的出現,我們預計 DeFi 活動將激增,主要是由鏈上 CLOB 的可行性引發的。但不只是任何 CLOB - 可編程中央限價單(pCLOB)。鑑於 DeFi 本質上是可組合的,可以與無限數量的協議進行交互,可以創建大量的交易排列組合。利用此現象,pCLOB 可以在訂單提交過程中啟用自訂邏輯。這個邏輯可以在訂單提交之前或之後調用。例如,pCLOB 智能合約可以包含自訂邏輯來:

  • 根據預定義規則或市場條件驗證訂單參數(例如價格和數量)

  • 執行即時風險檢查(例如,確保槓桿交易的足夠保證金或抵押品)

  • 根據任何參數(例如,訂單類型、交易量、市場波動等)應用動態費用計算

  • 根據指定的觸發條件執行條件訂單

比現有交易設計便宜一大步。

及時(JIT)流動性的概念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流動性不會閒置在任何單一交易所上,在訂單匹配並從基礎平台中提取流動性的那一刻之前,它將在其他地方產生收益。誰不想在為交易尋找流動性之前,先在MakerDAO 上收穫每一點收益呢? Mangrove Exchange 的創新「提供即代碼( offer-is-code )」的方法暗示了潛力。當訂單中的報價被匹配時,嵌入其中的代碼部分將執行唯一的使命,以找到訂單接受者所要求的流動性。也就是說L2可擴展性和成本方面仍存在挑戰。

並行 EVM 也大大增強了pCLOB 的匹配引擎。 pCLOB 現在可以實現一個平行匹配引擎,利用多個「通道」同時處理傳入訂單並執行匹配計算。每個通道可以處理訂單簿的子集,因此沒有價格-時間優先權的限制,並且僅在找到匹配時執行。訂單提交、執行和修改之間延遲的減少允許進行最優效率的訂單簿更新。

Monad 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Keone Hon 表示:由於自動做市商具有在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持續做市的能力,預計AMM 將繼續被廣泛使用於長尾資產;然而,對於“藍籌”資產,pCLOB 將占主導地位。

在我們與Monad 的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Keone 的一次討論中,他認為我們可以預期多個pCLOB 在不同的高吞吐量生態系統中獲得關注。 Keone 強調,由於費用更低的影響,這些pCLOB 將對更大的DeFi 生態系統產生重大影響。

即使只有少數這些改進,我們預計pCLOB 將對資本效率的提高產生重大影響,並在DeFi 內解鎖新的類別。

我們需要更多的應用,但首先應該...

現有和新的應用需要以能夠充分利用底層並行性的方式進行架構設計。

除了pCLOB 外,目前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式都不是並行的,它們與區塊鏈的互動是按照順序進行的。然而,歷史已經表明,技術和應用程式自然演變,以利用新的進步,即使它們最初並未考慮到這些進步。

Sei 的區塊鏈架構師Steven Landers 表示:當第一款iPhone 推出時,為其設計的應用程式看起來很像糟糕的電腦應用程式。這裡的情況類似。我們正在向區塊鏈添加多核心,這將導致更好的應用程式。

從在互聯網上展示雜誌目錄到存在強大的雙邊市場的電子商務的發展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隨著並行 EVM 的出現,我們將目睹去中心化應用程式的類似轉變。這進一步強調了一個關鍵的限制:沒有考慮並行性的應用程序,將不會從並行 EVM 的效率提升中獲益。因此,僅僅在基礎架構層具有並行性,並沒有重新設計應用層的情況下,是不夠的。它們必須在架構上保持一致。

狀態競爭

即使沒有對應用程式本身進行任何更改,我們仍然預期效能會略微提高2-4 倍,但為什麼要止步於此,當可以提高得更多呢?這種轉變引入了一個關鍵的挑戰:應用程式需要從根本上重新設計,以適應平行處理的細微差別。

Sei 的區塊鏈架構師Steven Landers 表示:如果你想利用吞吐量,你需要限制交易之間的競爭。

更具體地說,當來自去中心化應用程式的多個交易同時嘗試修改相同狀態時,將出現衝突。解決衝突需要對衝突交易進行串行化,但這抵消了並行化的好處。

衝突解決有許多方法,我們目前不會討論,但在執行過程中遇到的潛在衝突數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應用程式開發人員。在去中心化應用程式的範圍內,即使是最受歡迎的協議,如Uniswap,也沒有考慮或實施這種限制。 Aori的共同創辦人0x Taker與我們深入討論了在並行世界中將發生的主要狀態爭議。對於一個AMM 來說,由於它的點對池(peer-to-pool)模型,許多參與者可能同時針對單一池。從幾個到100 多個交易都會爭奪狀態,因此AMM 設計者將不得不仔細考慮流動性在狀態中的分佈和管理,以最大程度地發揮池化效益。

Sei 的核心開發人員Steven 也強調了在多執行緒開發中考慮競爭的重要性,並指出Sei 正在積極研究並行化的含義,以及如何確保充分捕捉資源利用率。

性能可預測性

MegaETH 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Yilong 也向我們強調了去中心化應用程式尋求性能可預測性的重要性。效能可預測性指的是去中心化應用程式在某一段時間內能夠一致地執行交易,而不受網路擁塞或其他因素的影響。實現這一目標的一種方式是透過應用特定鏈,然而,雖然應用特定鏈提供了可預測的性能,但它們犧牲了可組合性。

Aori 的共同創辦人0x Taker 表示:並行化提供了透過本地費用市場進行實驗的方法,以最小化狀態爭議。

先進的平行性和多維度的費用機制可以使單一區塊鏈為每個應用程式提供更確定的效能,同時保持整體的可組合性。

Solana 有一個不錯的費用市場系統,它是本地化的,因此如果多個用戶訪問相同的狀態,他們將支付更多的費用(高峰定價),而不是在全局費用市場上相互競價。這種方法特別有利於那些需要性能可預測性和可組合性的鬆散連接的協定。為了說明這個概念,可以考慮一個具有多條車道和動態收費的高速公路系統。在尖峰時段,高速公路可以為願意支付更高通行費的車輛分配專用快速車道。這些快速車道確保了那些優先速度並願意支付溢價的人的可預測和更快的行駛時間。同時,普通車道對所有車輛開放,保持了高速公路系統的整體連接性。

想想所有可能性

儘管重新設計協議以與底層並行化一致可能看起來具有挑戰性,但在DeFi 和其他垂直領域中,可實現的設計空間顯著擴大。我們可以期待看到一代新的應用程序,這些應用程式更加複雜、高效,專注於以前由於效能限製而不切實際的用例。

Monad 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Keone Hon 表示:回到1995 年,唯一的網路方案是每下載1 MB 的資料支付0.10 美元,你會謹慎地選擇要造訪的網站。想像一下從那個時候到無限制,注意人們的行為和所成為可能的事物。

有可能我們會回到類似中心化交易所早期的情景,一場用戶獲取的戰爭,DeFi 應用程序,特別是去中心化交易所,將提供推薦計劃(即積分、空投)和優越的用戶體驗作為武器。我們看到一個世界,在鏈上游戲的任何合理的互動量實際上可能成為一種事情。混合訂單簿-AMM 已經存在,但是,與其將CLOB 排序器作為獨立節點並通過治理進行去中心化,不如將其轉移到鏈上,從而實現了去中心化的改進、更低的延遲和增強的可組合性。完全在鏈上的社交互動現在也是可行的。坦白說,任何涉及大量人或代理商同時進行某種操作的事情現在都在討論範圍之內。

除了人類,智慧代理很可能比目前更主導鏈上的交易流。 AI 作為遊戲中的一部分,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擁有套利機器人和自主執行交易的能力,但它們的參與將成倍增加。我們的理論是,任何形式的鏈上參與都將以某種程度被人工智慧增強。與我們今天設想的相比,代理進行交易的延遲要求將更加重要。

歸根究底,技術進步只是一個基礎的啟用因素。最終的勝利者將取決於能夠比他們的同行更好地吸引用戶並啟動交易量/流動性。不同之處在於,現在開發人員有更多的資源可供使用。

加密貨幣用戶體驗糟透了,現在,它不會那麼糟了

使用者體驗統一化(UXU)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產業肯定會朝著實現這一目標努力。

現今的區塊鏈用戶體驗是分散且繁瑣的,用戶需要在多個區塊鏈、錢包和協議之間操作,等待交易完成,可能會遇到安全漏洞或駭客攻擊的風險。理想的未來是用戶可以安全地無縫互動其資產,而無需擔心底層區塊鏈基礎設施。我們稱之為使用者體驗統一化(UXU)的過程,是從目前分散的使用者體驗過渡到統一、簡化的體驗。

從根本上來說,改善區塊鏈效能,特別是透過降低延遲和費用,可以顯著地有助於解決用戶體驗問題。歷史上,效能的提升往往會正面影響我們數位使用者體驗的各個面向。例如,更快的網路速度不僅實現了無縫線上交互,還推動了對更豐富、更沉浸式數位內容的需求。寬頻和光纖技術的出現促進了高清視訊的低延遲串流媒體和即時線上遊戲,提升了用戶對數位平台的期望。這種對深度和品質的不斷追求催生了公司在開發下一個重大、引人注目的創新方面的持續創新- 從先進的互動式網頁內容到複雜的基於雲端的服務,再到虛擬/增強現實體驗。提高網路速度不僅改善了線上體驗本身,而且擴大了用戶需求的範圍。

類似地,區塊鏈效能的提升不僅會透過降低延遲直接增強用戶體驗,還會透過使統一和提升整體用戶體驗的協議崛起而間接增強用戶體驗。性能是它們存在的關鍵要素。特別是,這些網絡,特別是並行EVM,更具性能和更低的燃氣費意味著進出的過程對終端用戶來說將更加無摩擦,從而吸引更多的開發人員。在與Axelar互通性網路聯合創始人Sergey 的交談中,他設想了一個不僅真正可互通,而且更共生的世界。

Sergey 表示:如果你在一個高吞吐量鏈上有複雜的邏輯(例如,並行EVM),而且由於其高效能,鏈本身可以「吸收」該邏輯的複雜性和吞吐量要求,那麼你可以使用互操作性解決方案以有效的方式將該功能匯出到其他鏈。

Felix MadutsaOrb Labs聯合創始人表示:隨著可擴展性問題的解決和不同生態系統之間的互通性增加,我們將見證一些將Web3 用戶體驗與Web2 接軌的協議的出現。一些例子包括基於意圖的協議的第二代、先進的RPC 基礎設施、鏈抽象能力以及透過人工智慧增強的開放運算基礎設施。

其他的方面

隨著性能要求的增加,預言機市場將變得熱鬧起來。

並行EVM 意味著預言機的性能需求將增加,過去幾年一直是一個嚴重落後的垂直領域。應用層面的需求成長將啟動一個充滿次標準性能和安全性的市場,從而改善了DeFi 組合性能。例如,市場深度和交易量是許多DeFi 原語的兩個強有力的指標,例如貨幣市場。我們期待像Chainlink 和Pyth 這樣的大型老牌公司能夠相對快速地適應,因為新的參與者挑戰了他們在這個新時代的市場份額。在與Chainlink 的高級成員交談後,我們的想法是一致的:「Chainlink 的共識是,如果並行EVM 成為主導,我們可能希望重塑我們的合約以從中捕獲價值(例如,減少合約間的依賴關係,使得交易/呼叫不會不必要地依賴,因此不會被MEV)但是因為並行EVM 旨在提高已在EVM 上運行的應用程式的透明度和吞吐量,所以它不應該影響網路穩定性。

這表明Chainlink 理解並行執行對其產品的影響,正如先前強調的那樣,為了利用並行化的優勢,他們將不得不重塑他們的合約。

這不僅僅是一個L1 的派對;並行EVM L2 也想加入其中。

從技術角度來看,創建高效能的平行EVM L2 解決方案比開發L1 更容易。這是因為在L2 中,排序器的設定比傳統的L1 系統中使用的基於共識的機制(例如Tendermint 及其變體)更簡單。這種簡單性源自於並行EVM L2 設定中的排序器只需維護交易的順序,而不是基於共識的L1 系統,其中許多節點必須就順序達成一致。

更具體地說,我們預計在短期內,基於樂觀的平行EVM L2 將主導其零知識同行。最終,我們預計會透過通用的零知識框架(例如RISC 0)從OP 基礎捲起過渡到zk-rollup,而不是其他zk-rollup 中使用的傳統方法,這只是時間問題。

目前,Rust 更勝一籌?

程式語言選擇將在這些系統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更傾向於Rust,以太坊的Rust 實現Reth,而不是其他任何替代方案。這種偏好並非是隨意的,因為Rust 相對於其他語言具有許多優勢,包括無垃圾收集的記憶體安全性、零成本抽象和豐富的類型系統等。

在我們看來,Rust 和C++ 之間的競爭正在成為新一代區塊鏈開發語言中的重要競爭。儘管這種競爭經常被忽視,但不容忽視。選擇語言至關重要,因為它影響開發人員建構的系統的效率、安全性和多功能性。

開發人員是將這些系統變成現實的人,他們的偏好和專業知識對於產業的發展方向至關重要。我們堅信Rust 最終會取得成功。然而,將一個實作遷移到另一個實作遠非易事。這需要大量的資源、時間和專業知識,這進一步強調了從一開始選擇正確語言的重要性。

在並行執行的背景下,我們不提及Move 是不合適的。雖然Rust 和C++ 經常成為討論的焦點,但Move 有幾個特性使其同樣適合:

  • Move 引入了「資源」的概念,這是一種只能創建、移動或銷毀,但不能複製的類型。這確保資源始終是唯一擁有的,並防止了在平行執行中可能出現的常見問題,例如競態條件和資料競爭。

  • 形式驗證與靜態型別:Move 是一種具有強調安全性的靜態型別語言。它包括類型推斷、所有權追蹤和溢出檢查等功能,有助於防止常見的程式錯誤和漏洞。這些安全功能在並行執行的環境中尤其重要,因為錯誤可能更難以偵測和重現。語言的語義和類型系統基於線性邏輯,類似於Rust 和Haskell,這使得對Move 程式的正確性進行推理更加容易,因此形式驗證可以確保並發操作是安全和正確的。

  • Move 提倡模組化設計方法,智慧合約由更小、可重複使用的模組組成。這種模組化結構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各個組件的行為,並且可以透過允許不同模組同時執行來促進並行執行。

對於未來的考量: EVM 不安全,需要改善

雖然我們對並行EVM 後的鏈上宇宙繪製了一個非常樂觀的畫面,但如果不解決EVM 和智能合約安全性方面的問題,這一切都毫無意義。

與網路經濟和共識安全性不同,駭客利用了以太坊DeFi 協定的智慧合約安全漏洞,在2023 年就非法取得了超過13 億美元。因此,使用者更喜歡有圍牆的CEX 或混合「去中心化」協議,其中有集中式驗證器集合,犧牲了去中心化以換取被認為更安全(和性能更好)的鏈上體驗。

EVM 設計中固有的安全功能缺失是這些漏洞的根本原因。

類比於航空航天業,透過嚴格的安全標準使航空旅行變得非常安全,我們看到區塊鏈在安全方面的做法有著鮮明的對比。正如人們將生命看得高於一切一樣,他們的金融資產的安全性也是至關重要的。諸如全面測試、冗餘、容錯性和嚴格的開發標準之類的關鍵做法支撐了航空業的安全記錄。這些關鍵特性目前在EVM 中普遍缺失,在大多數情況下,其他VM 也是如此。

一個潛在的解決方案是採用雙VM 設置,其中一個單獨的VM,如CosmWasm ,監視EVM 智能合約的即時執行,就像防毒軟體在作業系統內部的功能一樣。這種結構使得可以進行進階檢查,例如呼叫堆疊檢查,專門旨在減少駭客事件。然而,這種方法需要對現有的區塊鏈系統進行重大升級。我們期望像Arbitrum StylusArtela這樣的新的、定位更好的解決方案能夠成功地從一開始實施這種架構。

市場中現有的安全原語往往是對即將到來或已經嘗試的威脅進行檢查內存池或智能合約代碼審計/審核的反應。儘管這些機制有所幫助,但它們未能解決VM 設計中的潛在漏洞。必須採取更具成效和積極主動的方法來重塑和增強區塊鏈網路及其應用層的安全性。

我們倡導對區塊鏈VM 架構進行徹底改造,以嵌入即時保護和其他關鍵的安全功能,可能透過雙VM 設定來實現,以與那些已經成功使用這種做法的行業進行對齊(例如航空航天業) 。展望未來,我們渴望支持強調預防性方法的基礎設施增強措施,確保安全方面的進展與性能方面的行業進展相匹配(即並行EVM)。

結論

並行EVM 的出現標誌著區塊鏈技術演進的重要轉捩點。透過實現事務的同時執行和優化狀態訪問,並行EVM 為去中心化應用程式開啟了一個新時代的可能性。從可編程CLOB 的復甦到更複雜和性能更高的應用的出現,並行EVM 為更統一和用戶友好的區塊鏈生態系統奠定了基礎。隨著產業接受這一範式轉變,我們可以預期看到一波創新浪潮,推動了去中心化技術的可能性邊界。最終,這項轉變的成功將取決於開發人員、基礎設施提供者和更廣泛的社群能否適應並與並行執行的原則保持一致,引領著科技無縫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並行EVM 的出現有可能重塑去中心化應用和使用者體驗的格局。透過解決長期以來阻礙DeFi 等關鍵垂直領域成長的可擴展性和效能限制,使得複雜、高吞吐量的應用能夠在不犧牲三難問題的情況下蓬勃發展,打開了一扇大門。

實現這一願景需要的不僅僅是基礎設施的進步。開發人員必須從根本上重新思考他們應用程式的架構,以與平行處理的原則保持一致,最大程度地減少狀態競爭,最大程度地提高效能可預測性。即使如此,在前方光明的未來之際,我們也必須強調在可擴展性之外,安全性的優先順序至關重要。

原文連結

智能合約
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