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稳跨链桥第一梯队,cBridge做对了什么?

avatar
Azuma
2年前
本文约3319字,阅读全文需要约5分钟
从跨链需求的变化,看cBridge 2.0的取与舍。

11 月 18 日,由 Layer2 扩容项目 Celer Network 推出的跨链支付网络 cBridge 正式于主网上线了 2.0 版本。cBridge官方链接:cbridge.celer.network

坐稳跨链桥第一梯队,cBridge做对了什么?

在 2.0 版本中,cBridge 针对流动性提供机制、节点运行规则、用户操作体验等方向做了大力优化,以求给用户带来更好资产跨链体验。诸多改进之中,最为核心的一项变化是在 1.0 版本的流动性「自管」基础之上,添加了一种全新的流动性「共管」机制,成为了市面上唯一一款「自管」+「共管」流动性管理模式双线并行的资产跨链桥。

「自管」、「共管」,乍一听多少有些难以理解,不熟悉 cBridge 构架的用户很难通过这两个抽象的词组透析其背后所代表的机制有何不同。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逐步解释这两种流通性提供机制的异同,并将结合大环境下市场需求的变化,来剖析 cBridge 做出这一改进的深层原因。

cBridge 1.0,一个成功的开始

在聊 2.0 之前,让我们先把视线往回拉,来看看 cBridge 的发展历程。

cBridge 最早提出于今年年初(2 月 18 日),1.0 版本正式上线主网则是在年中(7 月 23 日)。彼时,跨链领域安全事件频发,Chainswap、THORChain 等多家跨链概念项目先后遭遇黑客毒手,Poly Network 更是直接被黑客窃走 6.1 亿美元,成为了 DeFi 乃至整个加密货币历史上涉案金额最高的黑客事件。

阴云笼罩之下,安全性成为了用户在挑选跨链桥服务时的首要标准,而 cBridge 1.0 的特性可以说是恰好切中了用户的这一需求,因为这款基于 Celer Network 原有状态通道产品而出的新型跨链桥,在基础构架层面就提升了安全性。

关于 cBridge 1.0 的设计构架,Odaily 星球日报曾在八月初就此专访过 Celer Network 联合创始人兼 CEO 董沫,详情可参见「专访Celer:用户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跨链桥」一文。

具体来说,cBridge 1.0 跳出了以往跨链桥常用的通过统一流动性池来集中执行流动性互换的逻辑(即前文提到的「共管」),而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流动性提供机制,允许流动性提供者通过运行节点来自行管理资金并响应用户的流动性互换需求(即前文提到的「自管」)。

这两种模式的核心区别在于,在 cBridge 1.0 的方案下,合约层无需再承担起始链上的流动性汇集以及目标链上的流动性释放工作,因此也无需再直接承载任何资金,所有资金从始至终都将完全处于节点自身的控制之下。这样以来,合约遭受攻击的资金损失风险就得以大大降低,从而实现了更高层级的安全性。

凭借着「自管」模型的安全性优势,再加之极快的生态覆盖能力(Ethereum、BSC、AvalancheFantomPolygonArbitrum……主流生态基本全部覆盖)和良好的用户使用体验(因合约层更薄,所以交易费用更接近普通转账费用;转账时间极短,比如从Arbitrum转账原本需要七天,通过cBridge仅需几分钟;操作界面简洁易用),cBridge 1.0 快速打开了市场,在一众跨链桥中脱颖而出。

坐稳跨链桥第一梯队,cBridge做对了什么?

截至 11 月 18 日,也就是在 1.0 版本上线主网的不到四个月后,cBridge1.0 的跨链总交易额就已突破了 10 亿美元。

坐稳跨链桥第一梯队,cBridge做对了什么?

在业务量激增的同时,cBridge 也赢得了较好的市场口碑,在 BSC 官方跨链桥 BSC Bridge 因发展规划原因下线之时,币安官方向用户推荐了两款替代服务,其中之一就是 cBridge。

「自管」如此成功,为何还要做「共管」?

毫无疑问,对于 cBridge 来说,「自管」模式下的 1.0 版本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开始。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自管”如此成功,为什么 cBridge 还在要 2.0 版本中添加“共管”机制呢?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寻答案。自九月以来,随着 Solana、Avalanche、Fantom 等公链的集体爆发,新兴生态的造富效应开始抬头,为了追逐这些全新的财富机会,用户的资产跨链需求日渐提升,这就对跨链桥的流动性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用户选择跨链桥的标准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在强调安全性的同时,也会兼顾桥本身的深度。结合 cBridge 1.0 的情况来看,虽然“自管”型流动性管理方案足够安全,但自行运维节点却存在着相当高的门槛,节点管理者需要做到的事情包括且不限于:

  • 为私钥维护一个安全的热钱包环境;

  • 保证运行可靠性;

  • 管理各接入链的 RPC;

  • 管理流动性;

  • 调整费用配置文件等等。

如此高的操作门槛无形之间将许多有意为 cBridge 提供流动性的用户拒在了门外,从而限制了 cBridge 的流动性扩充能力就现实情况来看, cBridge 1.0 在处理中、小额跨链交易时的费用、速度表现都相当优秀,但在处理大额交易之时,因节点整体的流动性有限,所以较一些头部“共管”型方案会产生偏大的折损。

为了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cBridge 有必要去探寻其他的流动性提供机制,以解决流动性扩充难题。这也是 cBridge 在 2.0 版本中将目光投向「共管」的原因。

cBridge 2.0 是如何做「共管」的?

虽说已决定了要做「共管」,但在具体的实现方案上,cBridge 2.0 的构架较普通跨链桥方案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具体来说,在 2.0 版本中,cBridge 允许 Celer 的状态守卫者网络(State Guardian Network,SGN)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多条链上的共享流动性池合约,即可将 SGN 单独视作一个开放式节点。有意为 cBridge 提供流动性但难以自行运维节点的用户,可以选择直接将资金委托给 SGN 网络,获取跨链手续费收益。当然了,有能力自行运维节点也可以继续沿用 1.0 的「自管」模式。

坐稳跨链桥第一梯队,cBridge做对了什么?

Celer 在推 cBridge 2.0 时,着重强调了其状态守卫者网络(SGN)。在 Celer 的总体系统架构中,SGN 是一个特殊的 PoS 链,用于监控与 L2 状态相关的 L1 事件,并在需要时忠实地将 L2 信息传递回 L1。SGN 在构架上与其他的 PoS 公链没有什么不同,其安全性由该网络所有的验证节点(非前文所述的跨链桥接节点,而是SGN链本身节点)共同负责,因此相较于一些采用多签方案的跨链桥会有很大的安全优势。

在进一步推敲了机制的设计后,我们发现,cBridge 2.0 巧妙地实现了生态多方之间的共赢:

  • 流动性提供者自不必说,新的机制提供了更加简单、便捷的入场渠道,让更多的人可以直接参与进来,共享跨链手续费收益。

  • 随着流动性提供者数量的增多,cBridge 整体的流动性深度也会随之提升,进而改善大额资金跨链的使用体验。

  • 除此之外,CLER 持有者也可从中得利——将 CELR 质押给 SGN 的用户可通过提供验证服务获得质押奖励及对应的服务费用。 

当然,万事有利就有弊。虽然 cBridge 2.0 选择由 SGN 来管理流动性池的设计已极大提高了系统安全性,但鉴于跨链领域的安全形势依旧严峻,许多用户仍会对将资金委托给一个跨链流动性池心存疑虑。

为了进一步打消潜在顾虑,给予流动性提供者更为放心的参与体验,Celer Network又在其他三个层面做了非常大的努力:

  • 一是将 cBridge 2.0 和升级版的 SGN 智能合约开源;

  • 二是委托 CertiK、Peckshield、SlowMist 等三家头部安全公司做了独立审计

  • 三是联合 ImmuneFi 向安全研究人员和白帽黑客推出了 200 万美元的漏洞赏金计划。

即便是已有了如此之多的安全保障,Celer Network 也没敢掉以轻心。根据官方规划,cBridge 2.0 将分为三个阶段逐步上线(目前处于第二阶段:流动性深度引导在不同的阶段,cBridge 2.0 将逐步放开对流动性规模的限制,并逐渐添加迭代功能,以观察协议运行状况,确保万无一失。

12 月 ,cBridge 2.0 推出了第一个功能迭代,具体内容包括:完成了 cBridge1.0 向 2.0 的流动性迁移;支持源链上的原生资产跨链,比如从以太坊直接转移原生 ETH  到其他链;支持原生桥即服务(Bridge as a Service)功能,以服务原生桥不存在的情况下的跨链需求;扩展消息模式以迎合任意复杂的逻辑和大型消息的跨链传递

12 月 15 日,cBridge 2.0 启动了流动性挖矿激励,其流动性池 TVL 目前已达 7400 万美,近两日增长164%。

据 Odaily 星球日报了解,cBridge 还在持续增加对各类原生资产跨链需求的支持。截至 12 月 17 日,cBridge的总跨链资金已达 14.9 亿美元

坐稳跨链桥第一梯队,cBridge 做对了这三件事

从二月提出 cBridge 研发方向到七月 1.0 版本上线,再到十一月的 2.0 版本上线,伴随着跨链趋势的大爆发,cBridge 逐渐跻身、坐稳了跨链桥赛道的第一梯队,并反哺了母项目 Celer Network 的发展。

纵览 cBridge 的发展历程,结合该项目在不同时间点的不同动作,我们试着从中总结出了一些该项目所具备的一些成功要素,这或许能够对其他新兴项目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 首先是市场前瞻能力,项目方要敢于预测赛道乃至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cBridge 最早提出于今年二月,彼时跨链市场的需求尚不及如今这般明朗,主攻 Layer2 扩容的 Celer Network推出了新的技术研发方向-跨链桥,多少有些战略布局的味道。

  • 其次是需求洞悉能力,项目方不但需要精准把握用户需求,还要能够跟随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设计。这一点也是本篇文章的主线,从 1.0 版本到 2.0 版本的变现清晰地展现了 cBridge 是如何看待跨链市场的需求变化的。

  • 再然后拼的就是产品交付能力了。cBridge 1.0 版本到 2.0 版本的发布日期只有几个月之隔,Celer Network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快速交付并迭代产品,并保证产品的易用性和安全性,足以看出该团队有着极高的执行效率。

在八月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董沫曾说过「理想的跨链桥应该是安全的、易用的、便宜的」。时间过去了几个月,从产品表现及用户口碑上看,cBridge 距离其理想中的样子正越来越近。

原创文章,作者:Azuma。转载/内容合作/寻求报道请联系 report@odaily.email;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ODAILY提醒,请广大读者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理性看待区块链,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

推荐阅读
星球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