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反思:押注「創辦人投資者契合度」,不如押注「產品與市場契合度」

avatar
Foresight News
22小時前
本文約2740字,閱讀全文需要約4分鐘
真正實現產品與市場契合度的公司,才是VC該投資的最重要因素。

原文作者:rosie

原文編譯:Luffy,Foresight News

創投公司(VC)運作都基於一個簡單前提:找到具有產品市場相契合度的公司,為其提供資金以擴大規模,隨後在公司發展壯大時獲得回報。

問題在於,大多數VC 實際上無法評估產品市場契合度。他們不是目標客戶,他們不了解用例,而且他們很少有時間深入研究用戶行為和留存指標。

於是,他們採用了一種替代標準:我喜歡這位公司創辦人嗎?他們會讓我想起其他成功的創辦人嗎?我能想像在未來七年裡和他們一起工作嗎?

研究顯示, 95% 受調查的VC 將創辦人或創始團隊視為其投資決策中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市場規模,不是產品吸引力,也不是競爭優勢,而是創辦人。

所謂的「產品市場契合度」,往往只是附著了一些營收數字的「創辦人投資者契合度」。

選擇性偏差問題

大多數創投會議的真實情況是:

投資人花費80% 的時間來評估創辦人——他們的背景、溝通風格、策略思維以及與公司的文化契合度。生育20% 的時間才會用來關注實際產品和市場動態。

從風險管理角度來看,這合乎邏輯。投資人知道,他們將與創辦人密切合作,共同應對多個關鍵時刻、市場變化和策略決策。優秀的創辦人即便產品一般也能找到出路,而平庸的創辦人即便擁有出色產品也可能搞砸。

VC反思:押注「創辦人投資者契合度」,不如押注「產品與市場契合度」

但這會造成系統性偏差:偏向擅長與投資人溝通的創辦人,而非擅長與客戶溝通的創辦人。

結果是,公司可以籌集資金,但卻難以留住用戶。產品在簡報中看似合理,但在實際使用上卻失敗了。所謂的「產品市場契合度」只存在於會議室。

VC反思:押注「創辦人投資者契合度」,不如押注「產品與市場契合度」

什麼導致了「轉型流行病」

如果你曾經好奇過為什麼這麼多資金充足的新創公司會反覆轉型,那麼「創辦人與投資人契合度」可以完美地解釋這一點。

數據顯示,近67% 的新創公司在創投過程中的某個階段陷入停滯,其中不到一半能夠籌集新一輪融資。但有趣的是:那些確實籌集到後續融資的公司通常會在融資過程中多次調整方向。

當一家公司根據創辦人素質而不是真正的產品吸引力來籌集大量資金時,其壓力就變成了維持投資者信心而不是服務客戶。

轉型讓創辦人可以繼續講述成長故事,而不必承認原來的產品行不通。投資人押注的是創辦人而不是特定的產品,因此他們通常會支持聽起來具有戰略意義的轉型。

這導致公司專注於融資而不是客戶滿意度。他們非常擅長發現新市場、建立引人入勝的敘事並維持投資者的熱情。但他們卻不擅長打造人們真正想要持續使用的東西。

指標表演

大多數早期公司沒有真正的產品市場契合度指標。相反,他們有向投資者表明產品市場契合度的指標。

以每月活躍用戶取代每日活躍度,以總營收取代用戶群組留存率,以合作公告取代自然用戶成長,以友善客戶的推薦語取代自發性用戶行為。

這些不一定是虛假指標,但它們服務於投資者敘事,而非業務永續性。

真正的產品市場契合體現在使用者行為:人們會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使用你的產品,當產品出現故障時他們會感到沮喪,他們會主動推薦你的產品,他們願意隨著時間的推移支付越來越多的費用。

投資人友善指標則出現在簡報中:指數成長圖、令人印象深刻的品牌合作、市場規模計算、競爭定位分析。

當創辦人專注於優化第二類指標(因為這能讓他們獲得融資),脫節就產生了;而第一類指標才決定業務是否真正可行。

為什麼投資人看不出差異

大多數VC 都會根據他們過去見過的成功公司進行模式匹配,而不是評估當前的市場狀況是否符合這些歷史模式。

他們正在尋找能夠讓他們想起以前的贏家的創始人、類似先前贏家的指標,以及聽起來像先前贏家的故事。

當市場穩定、顧客行為可預測時,此方法有效。但當技術、使用者期望或競爭動態發生變化時,這種方法就會失效。

2010 年資助軟體即服務公司的投資者知道當時成功的SaaS 指標是什麼樣的。但他們不一定知道2025 年可持續的SaaS 業務是什麼樣子,如今客戶獲取成本將高出10 倍,而轉換成本則會降低。

因此,他們投資那些能講述令人信服的故事、解釋為何其指標將類似2010 年SaaS 指標的創辦人,而非理解當前市場現實的創辦人。

VC反思:押注「創辦人投資者契合度」,不如押注「產品與市場契合度」

無論融資多少,你都無法透過金錢來實現產品與市場的契合

社會認同的連鎖效應

一旦一家公司從受人尊敬的VC 獲得融資,其他投資者就會認為他們已經對產品市場契合度進行了盡職調查。

這就產生了級聯驗證,投資者品質取代了產品品質。 「我們得到了一級創投公司的支持」成為產品市場契合度的主要訊號,而不管實際用戶參與度如何。

客戶、員工和合作夥伴開始相信該產品,並不是因為他們使用過並且喜歡它,而是因為聰明的投資者認可了它。

這種社會認同可以暫時取代真正的產品市場契合度,從而創造出一些從外表看起來很成功,但實際上卻在根本的產品問題上苦苦掙扎的公司。

為什麼這對創辦人很重要

理解融資主要是關於創辦人與投資人的契合度,而不是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這會改變你建立公司的方式。

如果你只是為了吸引投資者,那麼你將建立一些可以獲得融資但不一定可持續的東西。如果你是為了吸引客戶,那麼你可能會建立一些可持續的東西,卻難以獲得規模化所需的資金。

最成功的創辦人知道如何創造真正的產品市場契合度,同時保持以投資者能夠理解和興奮的方式向投資者傳達這種契合度的能力。

這通常意味著將客戶洞察轉化為投資者語言:展示用戶行為如何轉化為收入指標、產品決策如何創造競爭優勢、市場理解如何推動策略定位。

系統性後果

以創辦人與投資者契合度取代產品與市場契合度,會造成可預見的市場效率低落:

優秀的產品如果融資管道不暢,就會獲得與其潛力不相符的資金,讓有資金支持的競爭對手能夠透過資本而非產品品質來佔領市場。

擁有平庸產品的優秀融資者獲得的資金相對於其基本面而言過多,從而造成不可持續的估值和不可避免的失望。研究表明, 50% 的風險投資支持的新創公司在5 年內失敗,只有1% 的公司能夠成為獨角獸。

VC反思:押注「創辦人投資者契合度」,不如押注「產品與市場契合度」

真正的產品市場契合度變得更加難以識別,因為訊號被融資表演和社會認同級聯效應淹沒。

創新圍繞著投資者偏好而非顧客需求聚集,造成市場過度飽和與機會未充分開發。

這對生態意味著什麼

認識到這種模式並不意味著創辦人的素質無關緊要,也不代表所有創投決策都是武斷的。偉大的創辦人確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創造出更好的公司。

但這確實意味著,創投中常用的「產品市場契合度」往往是創辦人與投資者相容性的落後指標,而不是企業成功的領先指標。

擁有最永續優勢的公司通常是那些在優化創辦人與投資者契合度之前,實現真正的產品與市場契合度的公司。

他們對客戶有足夠深入的了解,以便能夠打造出不受投資者意見影響的產品。然後,他們將這種理解轉化為投資者可以評估和支持的框架。

最糟糕的結果是,創辦人誤將投資人的熱情當作客戶的認可,或是投資人誤將他們對創辦人的信任當作市場機會的證據。

兩者都很重要,但混淆它們會導致資金充足的公司難以創造持久的價值。

下次當你聽到某家公司擁有驚人的產品市場契合度時,問問他們指的是客戶離不開產品,還是投資人對創辦人讚不絕口。這個差異決定了你看到的是永續業務,還是精妙的融資表演。

原創文章,作者:Foresight News。轉載/內容合作/尋求報導請聯系 report@odaily.email;違規轉載法律必究。

ODAILY提醒,請廣大讀者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 對發現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反映。

推薦閱讀
星球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