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編譯:深潮 TechFlow
播出日期: 2025 年5 月24 日
播客來源:Web3 101
【主播】
劉鋒,BODL Ventures 合夥人,前鏈聞總編輯
熊浩珺Jack,律動BlockBeats 副主編,《Web3 無名說》主播
【嘉賓】
匹馬,Continue Capital 共同創辦人
加密貨幣世界的傳奇投資者匹馬做客Web3 101 , 討論為何他認為Meme 不死和Meme 發射平台的投資邏輯,以及我們所處的時代完全改變之後,匹馬眼中加密貨幣世界的投資主題改變。
Cosmos Meme 反思:流動性的虹吸效應與馬太效應
劉鋒:身為OG,您曾經在公鍊、DeFi 領域擁有亮眼成就,但在如今的Crypto 投資世界裡面,OG 感覺是一個罵人的詞,現在最牛的是P 小將變成P 元帥的故事,您怎麼看這種趨勢?
匹馬:
我算是Memecoin 比較資深的參與者,一方面這輪週期我在Solana 上的耕耘比較多,Solana 所有的Memecoin,包括最早的BONK、WIF、BOME、POP CAT,到後來的GOAT 等,以及大量被優勝劣汰的項目我都有參與。
當時,我們想當然的認為Solana Meme 復甦,其他公鏈肯定也會有一定復甦,所以在Solana 佈局了BONK 之後,去Cosmos 和Avalanche 等生態尋找類似Memecoin 去佈局,在當時的我看來是比較嚴絲合縫的邏輯。
但我忽略了流動性的虹吸效應和馬太效應,在第一波你參與進去之後其實就已經結束了,你認為它還有第二波、第三波,但其實它在初期的一個反彈階段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剩餘的主流資金關注度都會回到當時以Solana 為主的一些鏈上生態。
我之前分享過, Memecoin 大概是公鏈市值的1% 到3% ,極端狀態下可能到5% 。當時我做了很多觀察和統計並得出結論,最頂尖的Memecoin 在一定的時間段佔當時公鍊市值的1% 到5% ,這區間有幾個出格案例,比如DOGE 和SHIB,但我把它們剔除了。
後來隨著幣圈的發展,你會發現Solana 完全不適應這個體系,它有大量前僕後繼的Memecoin 湧現,呈現出與其他生態完全不一樣的氛圍。
這完全是由Solana 的散戶來決定的,Solana 是一個以散戶為核心的一個市場,這決定了Solana 生態誕生很多容易給散戶帶來情緒化、波動化以及高度市場化的賽道跟領域。我一方面是為了觀察整個Solana 的生態,另一方面對於Memecoin 這種既有流動性、參與度、廣泛用戶群體,且相對來說不是那麼主流的賽道,我也願意積極參與。
在Memecoin 這場行為金融學盛宴中,要怎麼賺錢?
劉鋒:如果想投資Memecoin,怎麼賺錢?這是個特別粗暴的問題。
匹馬:
我基本上90% 的Memecoin 在Solana 上,甚至更高,不會去關注其他任何一條鏈上的其他幣種。這個市場已經為你演化出一條最優解,你只是在這條最優解上去尋找第二備選。
尋找第二備選的核心原因是你在最優解上沒有拿到一種結果,或者說並沒有參與進來,你只是去尋找那種補漲,而這非常容易讓人陷入投資陷阱。你會發現一旦等你進去,它要嘛就不漲,要嘛在漲跌之間把你折磨的體無完膚。另一個核心在於很難落袋,你會發現當Solana 頭部Meme 回撤30% ,你的200% 利潤已經沒了,回檔非常快。所以我在任何投資體系中基本上都不會追求最終的落袋為安。我個人認為你要妄圖去躲避整個市場從牛到熊的第一刀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Crypto 是7 X 24 小時的,你無法做到即時盯著所有行情波動,這就注定意味著浮盈容易落袋難。
龍頭的功能在於它可以讓你有二次的摸高點的機會,去給你一個了結獲利的嘗試,所以基本上只專注在龍頭就好。
第二就是我認為大家在投Memecoin 的時候,很多時候注重一種短平快,其實從我個人拿到大結果的經驗來說,短平快可能不太適合中型以上的投資者,除非你的體量特別小。
短平快的參與者往往只會被短期注意力吸引,並沒有考慮Memecoin 的核心運作邏輯。將Memecoin 拆分成橫軸跟縱軸, x 軸為時間。 y 軸為市值,你會發現絕大多數的Memecoin 的市值是跟時間是成正比的,時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除了BOME、TRUMP 等極個別案例之外,所有的現行的10 億美元以上的Memecoin 運行基本都在半年以上,少了時間的因素,很多的假設都是不成立。
我覺得Memecoin 在很多時候都是一場行為金融學的盛宴。
行為金融學的一個奠基人叫理查德· 塞勒,也是一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把原來投資體系分成兩種,一種是儲蓄帳戶,另一種是娛樂帳戶,整個Memecoin 有很強的娛樂帳戶屬性和功能。丹尼爾‧ 卡尼曼之前也寫過一個非常有名的思考,他把人基本上劃分為兩種系統:系統一是需要思考的、講究邏輯的、理性的,需要消耗大量精力;系統二是簡單、直接、快速的,不需要消耗太多精力。反射到Crypto 領域, Memecoin 完美與系統二相容,快速有效、高波動,滿足我們一些FOMO 的情緒化以及資金化的運作。
前兩個週刷到一篇論文,說一個人的投資決策過程可能不會超過6 分鐘,現在在Memecoin 甚至是6 秒鐘,這跟我們很多投資決策非常像,我其實有很多投資決策是非常衝動的,當然我衝動是因為我把根基Beta 或者說是儲蓄賬戶已經在尋找更多可能性安排好了,我才有大量的時間跟在Alpha 市場上正在思考更多可能性。行為金融學對傳統金融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挑戰是,每個人都是非理性,你認為的理性只是活在你自己的資訊繭房之中,人活在巨大的噪音之中,且大部分的人是沒有辨別噪音的能力。
綜合下來我是覺得Memecoin 是行為金融學的極大發展,如果我們後期再有行為金融學相關理論體系的發展,其實完全可以把Memecoin 的一些數據拿過來作為研究樣本。
靈魂三問:敢買嗎?買了敢重倉嗎?下跌時拿得住嗎?
劉鋒:從過去幾個週期裡,我們學習你寫的嚴絲合縫的投資邏輯,到今天我們可能只看波動率,只看Meme 的社會共識能否快速的把流動性吸引過來。你覺得這種情況可以持續嗎?
匹馬:
其實很多投資之所以難,是因為時代在變化,投資人的結構、投資的年齡層以及投資人的收入水準都在變化。
我先說結論,Memecoin 一定會持續的發展,這並不只在Crypto 裡。在我的體系裡, Crypto 領域不是一個單獨的市場,它跟世界發展是完全相關且同步的。沒趕上時代紅利的人、大量的失業的人、被全球化淘汰掉的人以及被階層固化沒有方向和投資機會的人,他們用一種逆反心理,拒絕將大量選票投給那些精英人設,不管是美國的關稅的也好,歐洲的新民族主義崛起,包括澳大利亞右側保守主義的崛起,全球都是在進行一股新民族主義浪潮。這種趨勢在現實生活中的映射,就濃縮成了All in、一把梭等口號,這樣的趨勢不僅只是在Crypto 領域,而是全球。
我認為民族主義的崛起給Memecoin 市場以及其他的小眾市場、投機市場注入了很大力量,這部分力量會隨著AI、點對點的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傳統金融市場造成很大的衝擊。
你關注P 小將是因為他帶來了大量的籌碼及結果,這個是最具有衝擊力、傳播性和抓人眼球的,我自己會避免分享實操圖,但其他大量Twitter 用戶反而會利用它獲得巨大曝光。另一方面,我們現在講究資訊平權。人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當你的注意力大量的去關注P 小將的時候,你一定不會對理論體系去做深入的研究,核心就又回到了老三樣:你敢買嗎?買了你敢重倉嗎?重倉下跌的時候你能拿得住嗎?
很多時候,你只獲得了結果,但沒有獲得結果背後的決策思考過程,所以你就算知道了結果,也依然不會買、不敢買、沒有重倉買,也不會一直拿著。
隨著孤獨社會的到來,對於小眾賽道而言賣需求比賣產品更具吸引力。 Crypto 領域什麼是需求?即心理認同感,持有Memecoin 的使用者形成一個小團體及社區,帶來強烈的心理認同,而這個極度認同的社區只會自我強化。但非常可惜的是,Pump 已經發射了100 多萬個Memecoin ,但活下來的屈指可數。這種過度參與又過度拿不到結果的狀態,就會形成非常逆反的局面:看到了別人拿到了很好的結果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刺激,從而更勤奮,在錯誤的選擇上進一步錯,然後更影響心態,無法專注於分析總結,就更拿不好給到結果,非常惡性的循環。
Memecoin 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社會現象,只是觀察的人越來越少。
更關注Meme 基礎設施:哪些LaunchPad 值得研究?
Jack:
很多Meme 就算翻100 倍可能也不會帶來特別大的結果。那您經常參與中小型Meme 的目的是什麼呢?
匹馬:
這是一種市場參與度的水溫,我需要參與市場最具流動性、散戶最多的市場。我討論Memecoin,並不是說Memecoin 能為我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對我們投資來說,我可能更關注的是Memecoin 基礎設施,比如DEX、LaunchPad 等,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體系,你可以理解成左手Beta,右手Alpha。對我來說,在我Beta 工作已經非常紮實的前提下,我才分出一些時間和精力在Memecoin 市場上做投資,來感受市場動向。
Crypto 領域最好的一點是你可以用很細微的一些觀察來感受全球資本市場的流動。所有的Memecoin 都歸零了,對我們來說沒有什麼太重大的損失。但Memecoin 每次行情跟其他投資市場是有映射和關聯的,只是大部分人對此沒什麼感觸。我們要考慮全球資本的配置,這些標的只是服務於我的核心的Beta 的選擇,所以對Memecoin 的參與只是來印證一些邏輯,讓我們去對Beta 的一些核心標的進行更合理的評估。
劉鋒:我其實理解你這個邏輯,之前你分享的Meme 投資邏輯,為什麼只想去在大市值的Meme 上面獲得真正的收益?這跟你的體量相關,跟很多人所謂的投資Meme 改命的邏輯是完全不同的。可能散戶只想講Alpha,但對你來說Beta 比較重要。
這個時代其實是Memecoin 的時代,Meme 已經是時代之音,我們不該否認它,應該接受它。
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看看Beta,看看已經經歷好幾代演進的Meme 發射平台,能不能介紹一下哪些是你能看上眼的、你覺得還值得研究的運營發射平台?
匹馬:
最映入眼簾的還是Pump.fun(下稱 Pump),其實他們並沒有太多創新,但Crypto 最核心的商業模式是交易費,你能從這個商業模式中佔領多少市場份額,你就有多少的現金流,我就可以給你多少的估值。 Pump 滿足了資產發行的需要,這個產品融合Memecoin 的巨大需求裡,雙方就會一拍即合,有無限多的供應量,有無限多的對超高倍數的散戶的無形的追求,所以你會看到資產發行平台會雨後春筍般湧現。
消費者散戶在Crypto 領域是高度金融化的一群人,極具風險意識,他們有高度的博弈衝動,你要針對他們這種衝動來設計出產品。散戶在什麼地方花錢?只有在交易費上,他們寧可多給你手續費,也妄圖去打中Memecoin。他又不是傻子,為什麼要付那麼高的MEV 優先費?因為他覺得收益能涵蓋掉成本。
我們對Crypto 散戶的定位就是一群極度金融化的群體,我們推出所有的產品都要圍繞他們的需求,這就是Pump.fun 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後來做AI 的Virtuals,也是一個LaunchPad。二者同樣的都是滿足對資產發行的強烈的需求,所以我們觀察這種發射平台是一種非常好的投資標的。 Memecoin 可以死一千個、一萬個,還會有前僕後繼的Memecoin 崛起,但是一個好的發射平台可以讓你的資金固化下來,可以獲利,可以真正的躺贏,在捕獲整個Memecoin 運行趨勢或潮流中做最大的價值捕獲。
發射平台與公鏈:吸引開發者是核心
Jack:那比如說Virtuals 現在來到了Solana 上,您是否覺得現在已經太晚了?機會只有一次?
匹馬:
所有發射平台,你要理解它的供給和需求。誰來作為發射平台的供給方?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Pump 的供給方是很多匿名的,Virtuals 是有一定的選擇,但當然也是匿名的,所以你去看任何一個發射平台的好壞,應該密切關注營收。
對於發射平台,我的評估系統跟DEX 是一模一樣的,其實另一種程度上來說,發射平台跟公鏈也有一點像的,只是大家沒有把兩者上升到一個層次。
作為一個發射平台,核心能力在於如何吸引開發者,這跟公鏈邏輯一模一樣,開發者為什麼要去A 而不去B ?這是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事情,這是決定未來發射平台以及公鏈走向最重要問題。
因為服務的體驗端被大量散戶佔據,所以我們通常認為發射平台包括公鍊是一個to C 市場,但其實在我看來他們是一個to B 市場,如果沒有好的資產,沒有好的開發者進入,你這個公鏈/發射平台是永遠做不起來的。
公鍊跟發射平台,最重要的是未來的現金流收入,這靠的是不斷的交易量,而交易量靠的是不斷豐富的品種,因此如何把優秀的開發者吸引到你的發射平台是最核心的。攻克散戶其實很容易,只要有好的資產,散戶聞著味兒就來了。
當然,不管是公鏈還是發射平台很多時候也考驗行銷的一些手段跟方法,但如果沒有優質資產的注入,發射平台或公鍊是很難做的持久的。
Believe 的獨特市場定位
匹馬:
我覺得Believe 進入市場的策略是對的。 APP 開發者有大量融資的需求,但他們幾乎不會拿到融資。 Believe 的供應端是獨立開發者,他們每年開發大量APP,希望實現APP 的正向現金流,但沒有合適的管道來把APP 進行貨幣化融資。如果市場小眾,就無法做到十億、百億的市值。
Believe 聚焦的就是這群獨立開發者,或是說想去嘗試一些新的領域跟新的方向。 Crypto 散戶投資風險意識、容忍度都是非常高的,最核心的是它市值非常低,這早就了實現了百倍、千倍的可能性。 Believe 直接借鑒了其他發射平台的一些經驗,即跟這些開發者費用共享,這非常好,在冷啟動階段就實現了獨立開發者的正向現金流。
在傳統領域,做APP 需要很多人做包括開發、營銷等大量工作,但在Crypto 裡只是做了一個產品,這個產品能不能成功不重要,但一旦發射成功就能夠短短的一周之內分到幾十萬美金的現金流,這對於獨立開發者來說是非常可觀的一筆收入,一旦有了這種正向的現金流,他們就可以繼續打磨產品、拓展市場。
這其實也解釋了這種模式為什麼叫互聯網資本市場,它滿足了大量的小型開發者及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強烈需求,釋放了供給端,並且非常符合趨勢的是,隨著AI 的到來,獨立開發者一個人單槍匹馬就能幹出非常好的年化營收,你的推廣運營完全可以藉助TikTok、 Twitter 去進行病毒式傳播。
但你說Believe 上平台有沒有可能湧現出非常大、非常好的企業?我其實是沒信心的,我對此抱持觀察態度,但我非常相信的是Believe 非常好的解決了利基市場,這個利基市場服務於小範圍,服務於特定人群,服務於非常有針對性的客戶。他們賺的是這部分錢,就是說他們可以不需要做大,但他們有他們的市場。
另外Believe 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在於他們的精心策劃與包裝,他們的頁面設計就比較精心,此外他們有重點推出一些項目跟活動,他們試圖講一個故事,除了Crypto 領域,他們還可以去聯動其他市場利基人群,這些傳統互聯網開發者不熟悉加密,這個過程一定跟第一波AI 行情一樣,我個人會這樣的過程
劉鋒:你是非常認可的Believe 的邏輯和他自己的自身定位,它更像是實用的應用的發射平台。現在所有的發射資產都是Meme 化,Believe 有可能出現一批可用的應用。
匹馬:
希望吧哈哈。
更新:在本期播客發布之前,Believe 團隊宣布將暫停Launchcoin 自動發幣功能,將由人工審核並添加已驗證標籤。我們再次請匹馬點評這個變化。匹馬的看法是:「審核制一般都比較傻;permissionless 才是王道」。顯然他不喜歡這個改變。
劉鋒:我們最近也是把Believe 上面的正在出現的一些應用,或者正在發射的一些資產都拉出來看看,應該我手裡面有個表,差不多應該是五六十個。我也是在想,如果只是Meme 化的這個東西,其實已經太抽象了這個事件,但是如果有真的有應用出來,說不定這會是一個不一樣的東西,包括像Dingaling 在推的發射平台,它的優勢在於代幣設計比較獨特,可只有代幣設計,我覺得很難在市場上佔領自己的位置,因為Virtuals 的代幣設計已經挺極了。
匹馬:
這個重點是要有人,如何把開發者忽悠到你的發射平台來,這是非常關鍵的事情。
交易量:發射平台唯一評估標準
匹馬:
評估LaunchPad 的唯一標準是交易量,交易量代表核心損益。如果想不清楚這個底層邏輯,Pump 出來的時候你也不會投資的。
你現在看到了結果,Pump 已經賺到了7 億美元,那Pump 估值多少合理?正常邏輯下, 20 倍PE 的140 億美元估值也合理,如果考慮到波動性太高,Memecoin 不持久, 10 倍PE 下的70 億美元估值也行,甚至5 倍PE 下35 億美元估值也行,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
投資到底投的是什麼?它是投的一種對未來現金流的折現。
所以你去考慮LaunchPad 的時候,並不在於這個平台現在是1 億、 2 億還是10 億,而是說未來這個平台的營收能不能持續的擴大,這個其實是跟股市投資邏輯是完全套用的。
Crypto AI:以投資收益結果為導向
劉鋒:在這裡必須得讓你做一個披露, Believe 你投了,對吧?
匹馬:對。
劉鋒:這個資訊揭露還蠻重要的,聽眾也可以覺得匹馬投了這個項目,所以他才會對這個項目看得非常高,所以如果作為投資來看的話,我覺得大家還是要自己做研究,對自己負責任。
除了Meme 之外, AI Agent 您還看嗎?
匹馬:
現在整個AI 賽道基本上都是以結果為導向,就是投資收益為導向。
對Crypto AI 領域,我們覺得所有的這些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好像都是在重複的借鑒互聯網領域的一些AI 的技術,所以我們覺得它不是特別有很深的護城河,並沒有什麼自己獨到的特色,所以基本上我們都會以結果為導向,就是你能幫我做交易或者說是做增加我營收。 AI 跟社群媒體的結合可能更有利潤爆發點。
劉鋒:聽起來你們對Crypto AI 或Crypto 的AI agent 並不是很有信心?
匹馬:
一方面,我認為他們的許多核心的技術基本上都來自於傳統互聯網的領域,另一方面,要尋找自己的商業模式,Pump 作為應用端崛起的代表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我們會傾向於看更多的應用端的一些生態。
應用端生態,我首先要知道付費的用戶群在哪裡?除了資產發行和交易之外,許多應用程式端的專案最後都沒有跑出來,因為實現不了正向的現金流,例如遊戲,你能告訴我一個遊戲端實現了穩定的每年3 億、 5 億美元的收入嗎?沒有。
劉鋒:在現實世界的遊戲,這是肯定可以的,但在Crypto 顯然只能靠賣幣獲得這樣的收益。
匹馬:
對,因為Crypto 用戶的獨特性,對於Crypto 遊戲,玩家會覺得你讓我付費,我沒聽錯吧?沒有任何人氪金,但遊戲最主要的商業邏輯就是氪金。
因此在應用領域還是以營收為主。哪裡產生的營收?營收產生的品質的高低?營收產生的永續性?這都是我們非常關註一些點,以結果為導向。
劉鋒:所以可以說你現在的投資邏輯非常的清晰,就是不要跟我講趨勢畫大餅,我要的就是你真正能夠拿出成績,能夠自己造血,能夠有真的用戶。
匹馬:
對的,因為時代在發展,創新也在演變,宏觀的利率環境也在變化,全球化的發展邏輯也正在改變。我覺得很多東西你不能一成不變。
看好接下來Crypto 的發展
劉鋒:你講的這個幣圈好像還真不是我們熟悉的幣圈。
匹馬:
其實我覺得我非常看好接下來幣圈的發展。
很多邏輯都是圍繞著交易發生,如果能更好地滿足全球化用戶的交易體驗,不管是發射平台還是DEX,還是傳統的交易所,以及打狗軟體,這些產品既有市場化,又有需求,又有用戶,客戶願意為你這個產品去買單。
美國立法慢慢已經合法、合規化了,會有大量的錢來到鏈上。穩定幣現在才2,000 億美金,未來兩三年、三五年的時間,穩定幣或將持續幹到1 兆美金,到了這種體量,它會呈現出一種24 小時的交易跟運轉。交易的賽道能延伸出特別多又特別巨大的市場空間,所以我對鏈上DeFi 或鏈上網路金融形態的產品非常期待。
另外整個Crypto 領域最核心的商業模式就是交易費。再實現交易費的回補後,企業端回補公司端,公司拿到錢後繼續正向的擴大用戶群體,結合Crypto 社群的宗教性,是非常有可能在一些我們接觸不到的一些細分領域獲得一定的市場成長跟空間的。
這個其實是我看到的一種非常好的能行之有效的運作的邏輯,就是你不需要透過賣代幣來維持現金流,你只需要讓大家多交易,你能實現日均一億美元的交易量,你拿到可能100 萬美元收益,你完全可以去擴大你的覆蓋面已實現更高收益。
當然它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一旦到了套利,或者產品沒有獲得除交易之外的正向資訊流之後,可能就走向坍塌,但是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一種非常好的啟動方式,就是用交易費去支撐企業初期階段的成長,這也非常符合Crypto 投資特性。
劉鋒:你還是那麼意氣風發,謝謝你這段的儲值信仰。
匹馬:
我只是看到一種可能。
公鏈核心在Gas 費和MEV 費
Jack:其實我還有個困惑,剛才提到未來可能隨著穩定幣的發展,更多的資金流到鏈上,但是有沒有可能這些流到鏈上的資金全部都是停留在穩定幣的狀態,交易也是透過穩定幣來計價和錨定,它不會再去用到鏈的這一層原生的資產,比如說ETH 或是Solana,獲取利潤的平台就是停留在Pump這個應用端這一層,底層的這個鏈似乎它還是停留在一個賣幣的一個模式,它把幣賣給或者說發給節點,然後節點再賣給市場,然後它底層的這個幣好像就再也沒有手續費的這一層自我造血的能力了。如此一來,儘管就這個行業可能確實有很多錢,但是好像對底層的Token 好像也沒有太大的幫助。
匹馬:
公鏈的核心在Gas 費以及慢慢發展的MEV。
Gas 費是你做每一筆動作都需要付出的費用,你可以理解成你在一個時間段對一條公鏈的頻寬存儲或者計算資源的一種成本支出,這是你不得不付費的地方,你不得不付費意味著這是非常好的一種商業模式跟投資體系邏輯。
大量的穩定幣來到鏈上,它不管接入哪一條鏈,它一定會有流動的需求,一定會有交易的需求。資產上鍊是萬事萬物的資產上鍊,Token 化是一個非常大的趨勢。因為它具有非常高的透明度及靈活性,還有24 小時不間斷特徵。你要更深層的去理解到底什麼是鏈上納斯達克?就是發行資產跟交易資產,這個是你的來源。
當你進來那麼多資金之後,你可以去看一下波場的營收,他們的營收非常的穩定,波場維持在百億營收,是因為它有穩定幣的Gas 費的需求。
Jack:這一點我明白,但是就是現在能看到的趨勢,比如說從以太坊看,它上一輪週期因為有這個Gas 費用,以及各種鏈上創新,不管是NFT 還是DeFi,確實對它的價值捕獲推動很大,但是就是在這種應用大量上鍊的過程中,它的Gas 費也變成它自己擴張很大,但是就是在這種應用大量上鍊的過程中,它的Gas 費也變成它自己擴張的一個降低過程費用不斷的降低,就發現儘管鏈上採用變多了,但是Gas 收入越來越少,到最後就基本上不能靠這個去維持它自己的價值,在Solana 上好像也能看到這樣的現象。
匹馬:
你這個說得非常對, 所有的區塊鏈系統都是一種軟體,軟體會不斷迭代,如果從長遠的、終極的角度的世界去思考,所有公鏈的Gas 費的邊際成本為零,那靠什麼去獲利?
你可以去看Solana 上的優先費,Solana 的基本費用大概只佔1/ 3 ,其他的大部分都是小費、優先費,為什麼拉高小費跟優先費?這個其實是最具核心競爭力的,未來公鏈的營收要靠小費跟MEV 來決斷,Solana 其實也透過這個對生態做了區分,基本費只是普通的轉賬,就是說轉賬的是一種費用,其他交易又是另一種費用。
你會發現當你圍繞交易去優化系統的時候,就能在交易端佔據大量的利潤。 MEV、REV 的利潤是非常大的,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一定會遠超Gas 費。用戶為什麼付費加速?因為願意搶佔這一個區塊,交易市場都是先到先得,這也是鏈上納斯達克的追求毫秒出塊速度的原因,現在Solana 是400 毫秒,其實是遠遠不夠的。我覺得可能到20 毫秒大概能跟傳統網路競爭。
在這種REV 或MEV 的競爭過程當中,客戶願意付費,這個是核心競爭力。客戶為什麼願意付費?因為客戶覺得它有利可圖。誰佔據了MEV 的大頭,誰讓客戶更願意付費,這決定了企業未來核心現金流的一種折現方式。
Solana 現在日營收有80% 的大比例都是小費、優先費、 MEV 費用,這已經非常說明問題了。我們要尋找更持久,更有效率、更高品質的收入。
一條鏈發展的護城河是開發者。公鍊是一個面向B 端的市場,C 端不決定它的成敗。公鏈如何吸引開發者各憑本事,對我來說重要的是這條鏈的交易量、REV 以及開發者,這是我看待公鏈成長性及未來可塑性的重要指標。
我們現在盡量不會去投什麼公鏈項目,這個大局已定,沒定的是你的部位。還有網路效應,就像為什麼不在新能源領域挑戰寧德時代,因為生態的搭建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劉鋒:我們可不可以認為,在您的觀點裡,如今公鏈世界已然版圖固定,別期待有什麼新公鏈來逆襲成功了?
匹馬:
中國網路過去十多年就誕生了位元組跳動這一家千億美元大廠,如果過去十多年風投或二級沒有投到字節跳動基本上不用做了,因為55% 的利潤都讓字節拿走了。二八定律在哪個領域都存在,我們之所以對許多事物有期望,是因為我們忠於過去的一些邏輯。
Crypto 還是有希望的,就像Hyperliquid 在崛起,我認為Hyperliquid 跟Solana 目標一樣,都是旨在成為去中心化的納斯達克,Monad 好像也可以算。
最核心的是我們學會算賬了,我們有大量的ETF 的到來,我們面臨的是更成熟的投資者,未來在一個統一的賬戶裡,交易的摩擦越來越小,今天買英偉達、阿里巴巴、騰訊,明天可以在同一個賬戶買比特幣ETF 等,你買誰就決定了誰貴誰便宜。
核心問題是,為什麼要給Solana、以太坊100、 200 倍PE?如果多輪週期下來你的營收表現不如預期,那PE 就要降。投資體系越來越成熟,但很多人沒有去思考這個問題,重點要去看核心的營收,看核心的基本面。
這個世界存在著很多願意思考的人,只是現在大家的注意力被極端分散化和片面化,所以會用一些簡潔、抽象化語言表達情緒,諸如一把梭等等,這也是社會演變的一種縮影。這個世界稀缺的是獨立思考、辨別噪音能力。
Layer 2 已大幅削弱以太坊的經濟價值
劉鋒:我其實最後一個問題本來是想問你,以太坊、Solana 二選一的話,你會如何選擇?但顯然這個問題已經不用問了。
所以,你能不能講講以太坊到底怎麼讓你拋棄它了?為什麼?以太坊的開發者不行嗎?
匹馬:
我認為以太坊核心的轉變是在2018、 2019 年的時候,你當時問我看空的一個領域,我說Layer 2 , Layer 2 會極大的削弱以太坊的經濟價值。
我其實對貨幣結算層、執行層這些所謂的專業術語都有研究,但我對它們並不感冒,因為這些東西最好實現量化,結算層結算了多少錢? Layer 1 一天能賺多少錢? Layer 2 一拆分,OK,所有的錢都讓Base、Arbitrum 賺了之後, 它們有多少錢是上交給中央政府以太坊的?這種分成的方式是否合理? Layer 2 地方諸侯拿到了大量的經濟所有權之後,會不會有其他的想法尋求武裝獨立?會不會尋求更大利潤的市場化的運作?我覺得這些都是過去以太坊沒有想清楚的問題。
我認為所有事情都可以量化的,都可以用一定的財務指標來講清楚。公鏈的毛利率其實非常高,要想清楚這個錢是讓誰賺,想不清楚的話,就不知道誰來買單,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所以我個人認為以太坊走Layer 2 是比較錯誤的方式,沒有很好的回饋以太坊,錢都讓Layer 2 地方諸侯拿走了。
結語
劉鋒:最後,這集播客我也特別想送給我跟匹馬老師都認識的一個特別好的朋友,他是匹馬的小迷弟,去年下半年離開了我們,我們也都特別的遺憾。
我想如果他在的話,這期播客他一定會特別認真的聽,所以我想送給他,也謝謝匹馬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