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文章中我寫到了股市,引起了一些讀者的爭議,不少讀者對此發表了不同的看法。我寫股市的初衷除了看到近期各種監管措施的綜合出台讓我覺得國家明顯希望將社會資金引入股市之外,還有近期發生在身邊的兩個真實案例。
這兩個案例都發生在我朋友身上。兩位早年買入數字資產時都曾經和我深聊過,我當時建議兩位不要把所有的資金都投資數字資產上,一定要留一定比例的現金,以備不時之需。
兩位都在2019年開始的定投,也按照我建議的定投價持續買入了2年的比特幣和以太坊。在本輪牛市的前半段,儘管比特幣和以太坊經歷了519暴跌,但相對他們定投的價位他們還是掙了不少,因此獲利不錯。
近期兩位都因為家裡的事情需要一大筆錢,結果還是在變現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導致卡被封了。
在套現遇到一些不可控因素(比如遇到黑錢)導致封卡,這種風險一直存在,並且對普通投資者越來越不利。所以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如果想在數字資產這個領域有所建樹除了要做好在這個領域的學習和投資以外,預留一定的現金流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你的總投資金額在100萬,拿20萬做現金流,否則一旦遇到突發情況需要資金,而不得不變現數字資產時就極有可能會碰到較大的麻煩。
當然這些現金不是一定要存到銀行卡里,你可以選擇投資那些很容易套現的、並且安全的、風險低的投資渠道。
在我們國家,普通老百姓能夠投資的渠道一般來說大概包括這幾個:銀行定存、國債、企業債、貨幣基金、股票基金、股票、貴金屬、外匯。在這裡我所謂的正規渠道是指通過銀行就能參與的。
在這些產品中,企業債往往是銀行推銷的重點,但這裡面貓膩太多,而且時不時暴雷,恐怕對普通百姓未必合適。外彙的買賣波動較大,需要的專業知識多,而且有金額限制,對一般老百姓而言也未必合適。貴金屬需要的專業知識同樣多,而且受國際形勢影響大,一般的老百姓不容易掌握。某些銀行還為貴金屬買賣提供了槓桿,而普通人一旦迷上槓桿,就把投資變為賭博了。
因此合適百姓投資的只剩下:銀行定存、國債、貨幣基金、股票基金和股票。
這其中投資個股需要大量的時間鑽研,並且有一定資金量需求,會有相當門檻,而且風險極高。這是否合適個人投資就見仁見智了。我自己從來沒有買過A股的個股。
所以更細緻地說,就剩下銀行定存、國債、貨幣基金和股票基金門檻低,普通百姓在時間、精力、資金都有限的情況下可以方便地介入。
銀行定存的利率大概就2%左右,某些小型地方銀行為了攬存會對大額定存給出較高的利率,不過最高也就在4%左右,這都是非常罕見的了。
國債的利率一般比定存要高,而且風險小,因此在普通百姓中非常搶手,往往一上線不到個把小時就被搶光,因此要買到國債很多時候要拼手速。
貨幣基金風險小,存取靈活,但收益率低,也就和定存利率差不多或者稍高一點。
股票基金(包括指數基金)風險最高,但收益也最高,同時存取靈活。
縱觀上面這些投資渠道,在風險可控,資金有限,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想要取得追上甚至高於通貨膨脹收益率的投資渠道幾乎只有股票基金了。而在股票基金中,我選擇的是風險最小,最好把控的指數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