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訊對話八維資本:美元穩定幣在美元的框架體系下強化了美元地位
八維資本作為跨境、專業的區塊鏈產業投資機構,以其靈敏的商業嗅覺和專業的投研能力,佈局了眾多優質且投資回報超高的區塊鏈早期企業,成為區塊鏈這條賽道的佼佼者,在美國Token Metrics 榜單中,八維投資回報位列50 家國際基金的前三位,在中國也具備廣泛知名度,被36氪、清華x-lab等機構評為中國Top10 區塊鏈投資機構,近日,八維資本榮獲EBTC•2018年最受創業者歡迎的投資機構。
本期對話和訊網區塊鍊主編張潮邀請到八維資本研究總監、八維研究院負責人魏然,在這個寒冬之中,讓我們聽聽魏然對於區塊鏈行業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精彩觀點:
1、區塊鏈不僅局限在技術和工具層面,更是一種技術思潮和邏輯應用,本質上是一種制度創新。
2、區塊鏈存在不可能三角,它是對某些功能上的取捨和技術上的重新搭配,不是萬能的。
3、美元穩定幣本質上是離岸美元,美元穩定幣在美元的框架體系下強化了美元地位。
4、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是全球資本市場的求同存異,其內涵和外延都比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更廣闊。
5、下一輪牛市中,具有高投資回報的項目需要在合規的前提下,在全球尋求機會,做全球的資金端和資產端的匹配。
以下為對話原文整理:
第一問:
張潮:作為八維資本的投研機構,能否介紹一下八維研究院?目前的工作方向包含有哪些?
魏然:八維研究院的職能主要分對內支持和對外輸出。對內主要服務於投資,研究院會對區塊鏈行業進行宏觀、多維和深度的研究,描繪出產業發展軌跡和未來藍圖,結合產業鏈上的關鍵節點,梳理出細分賽道上的標的,以支持投資決策;對外會輸出行業洞察和優質內容,研究院擁有中美兩地的團隊,我們希望捕捉最新動態,將國外最新的技術、監管等動態翻譯並傳播到國內,並將國內行業發展情況輸出至國外,成為打平信息差的橋樑。
目前,我們也在和律師事務所、上市公司、創業企業等合作,併計劃聯合出一本關於區塊鏈產業、投資、法規方面的書,預計明年會出版面向所有讀者。
第二問:
張潮:現階段區塊鏈底層技術是否比較完善,目前處於什麼階段?能否談談對主流公鏈的看法?
魏然:區塊鏈不只是單一技術和工具,是集成的、綜合的。因為它的本質是利用多種工具實現制度創新,搭建不基於單一可信方的“信任”機制。如果從機制的發展階段看,目前還在嬰兒時期。在這個月的區塊鏈數學科學會議上,朱嘉明老師也提出,區塊鏈的底層是數學,結合了計算機科學、密碼學、數據科學、人工智能等,在機制設計上又融合了經濟學、博弈論等理論,試圖用數學方法去表達和解決信用問題。
如果光從計算機技術的視角看,王嘉平博士指出,1936 年艾倫·圖靈提出了圖靈機這個抽象的計算模型,1945 年,馮·諾伊曼在圖靈機的基礎上給出了工程上可以實現馮·諾伊曼架構,直到現在,整個計算系統都是在完全中心化的設定下給出的,從CPU 到GPU,從Intel 到ARM 都是遵從這一架構,計算機、大型機、雲服務都是被可信的單一方控制的。而區塊鏈的設定是整個計算系統不被任何一方控制,可以實現與特定物理設備分離,在脫離單一可信方的情況下自證清白。
從底層技術來看,當然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但技術是否“完善”要看我們到底想實現什麼目的。比如目的是提高價值轉移系統(比如比特幣,Paypal,Visa,Ripple)的“效率”,要綜合看幾個指標,光強調TPS(每秒交易量)一個指標就是片面的,得考慮TPS,交易大小和清結算能力等維度。
而且,選擇區塊鍊是因為某些中心化機構在某些情境下,由於缺乏合法性和公信力、系統複雜性、 不確定性、人機溝通等原因不適用了,才需要用區塊鏈。它是對功能的取捨,進行技術的重新搭配,不是萬能的。區塊鏈也存在不可能三角-去中心化、安全性、效率,很多時候是強調在“去中心化”和“安全”的前提下兼顧“效率”。如果只追求高效率,高吞吐量,使用現行的中心化信任機制,比如阿里巴巴的架構也許更優。
我對於公鏈的看法是這樣的,趨勢是跨鍊和互通。目前市場上有眾多公鏈項目,但是經過激烈的市場化競爭後,可能會從千百個公鏈最終剩下個位數的公鏈。
第三問:
張潮:目前寒冬還在投項目嗎?如果投資項目的話,會重點關註明哪個方向?公鏈技術、協議、應用、穩定幣、交易所、錢包?
魏然:八維目前還在投項目,最近主要投股權,偏向於合規框架下,金融與科技相結合的項目,比如ST產業鏈上的發行和交易平台、跨境轉賬工具、穩定幣等。
賽道選擇上除了金融基礎設施+區塊鏈,也有關注實體產業+區塊鏈,例如傳統地產收益權、版權、藝術品、醫療與區塊鏈結合的項目,同時為傳統企業提供一些個性化的諮詢和方案設計,利用區塊鏈賦能傳統企業。
第四問:
張潮:有人說估值具有系統的計算模型,也有人說估值是一門藝術,那麼八維如何為區塊鏈項目進行估值?有沒有具體標準?
魏然:估值包括“說出”與“顯示”兩個部分,可以“說出”的就是能被量化和計算的,比如資產,現金以及未來可預見的現金流;“顯示”的部分都是藝術,是未來價格(賣出價)和現有估值(買入價)之間的差距。這個“顯示”的部分是資本市場裡諸多主體博弈,加上大環境還有運氣成分的綜合結果。八維會對能量化的部分做好盡調,“藝術”的部分就要結合牛熊行情,市場心理,對未來的判斷等,給定一個估值區間。
第五問:
張潮:如何看待EOS 和以太坊這兩個項目?有沒有哪個會成為下一代分佈式底層公鏈的No.1?
魏然:以太坊本身是技術社區,創始人Vitalik並不像商人,更像是極客。但由於以太坊的智能合約可以支持發Token,導致ETH成為了募資和投資標的,目前市場上項目發行的Token幾乎都是基於ERC20協議的,所以以太坊變的金融屬性很強;EOS的DPOS共識算法讓它自帶宣傳屬性,全球海選制的玩法讓它的參與度和話題性極高,比如出現了EOS溫州節點這種資本社區。
技術本身發展非常快,能否成熟穩定被行業廣泛接受還需時間檢驗,但至少它們兩個佔據了先發優勢。
第六問:
張潮:如何看待數字穩定幣?對政策制定者有沒有更好的建議?
魏然:之所以要有穩定幣,因為貨幣有支付手段、計價單位、儲藏手段三個職能,前兩者都需要相對穩定的幣值。目前市場上的”穩定幣“大多指和某種法幣等價的幣,最主流的是美元穩定幣。
穩定幣和數字法幣又完全是不同層級。數字法幣是央行到商行投放那一層級,而美元穩定幣本質上是離岸美元,在存款後面的層級,和余額寶大致一層。美元穩定幣在美元的框架體系下繼續強化美元地位,在一個遊戲規則還沒被確定的加密世界,美元穩定幣再次成為全球加密世界統一的主流定價工具。
中國現今還沒有相關的法律政策允許發行人民幣穩定幣,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在這一點上和美國走的是不同路向。市場經濟參與者一定會追求自由市場,追求自由貿易和資本、人才的跨境自由流通的,但是現在整體上我們正面對逆全球化趨勢,貿易保護主義和資本管制佔上風。
對於政策和合規,我的建議是要深度了解互聯網和區塊鏈的歷史,和驅動它發展的邏輯脈絡。否則我們不僅無法監管它可能帶來的市場風險,也會錯失全部的歷史機遇,並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創新和監管應該共存,就像任正非說的,“金融合規的目標也是多產糧食,而不是影響或阻礙糧食的生產”,“風控部門要背上背包,拿上鐵鍬,奔赴戰場,與業務部門一同在戰壕中解決問題”。監管應該是為了行業更好的發展,實現創新的平穩過度,維護市場秩序的同時不抑制生產力的發展。
第七問:
張潮:如何看待STO,未來會取代IPO嗎?
魏然:STO是全球資本市場的求同存異。目前STO的定義和邊界都不清晰,連產業界都還在嘗試用實踐定義這個概念。各國準確的說不是在定義這個概念是否合規,而是在對這種“探索”表明態度,但這正體現它全球化的特性。
八維堅信金融科技和監管科技的結合是未來的大勢,推動建立全球化的、互通的資本市場是我們希望實現的目標。 Security Token Offering是一個載體和手段,是現階段FinTech+RegTech發展的產物。
STO的內涵和外延都比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更大,要通過區塊鏈技術上把金融行為、規則和法律抽象成符號和代碼,變成一個技術層。 security(證券)的內涵就比stock(股票)要多元,比如債券、固收類產品的市場比股票市場和私募股權市場更大。 offering的外延也比public offering(公開募集)更廣闊,除了公開募集外,也有private placement(私募),crowd funding(眾籌)等等。
第八問:
張潮:目前看上一輪牛市最好的投資回報是公鍊和交易所,那您預測下一輪牛市哪個方向或什麼樣的項目會獲得最好的投資回報?
魏然:對的,公鍊和交易所分別是技術基礎設施和金融基礎設置中的關卡。八維投資了Ontology,Fantom,Zilliqa等公鏈,交易所也佈局了Coinsuper、Bibox、Fcoin、Bgogo等。八維所投的交易所各有特色,比如位於香港的Coinsuper,主打的就是合規性和法幣通道,已經支持港幣和美金入金。牛市來時,交易所將是最直接的受益者,直接面向投資者而且具備的功能非常多,涵蓋了傳統券商的經紀業務、投行業務、保薦業務、資管業務等等,比如一個負責審核上幣的角色就如同投行IPO的保薦代表,可見交易所處在行業食物鏈的上游。交易所對於投資機構來說也是戰略佈局,是投後服務的一環。
下一輪牛市中,具有高投資回報的項目需要向金融科技靠攏,在合規的前提下,在全球尋求機會,做全球的資金端和資產端的匹配。
這類項目應該:1、解決了行業真實痛點。無論手段是通過獨特的技術或者商業模式創新,從價值投資的角度長遠來看會勝出,2、打通資產端和資金端。資產端是指讓傳統產業(有資產、現金流、盈利能力)的資產或權益入場,資金端是指讓主流機構投資者和傳統金融的資金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