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Fi借贷市场在2024年底迎来重要转折点。经历了2021-2022年的高速增长和2023年的调整期后,整个行业正从TVL竞赛转向基础设施优化和真实需求满足。Gearbox协议推出的Permissionless功能,代表了这一转变的核心方向——让任何机构、项目方或专业策展人都能创建定制化的借贷市场。Gearbox从2021年开始运行,最初采用完全DAO治理模式,所有市场创建和风险参数决策都需要社区共识。这种模式建立了信任和协议韧性,但随着链上资产类型爆发式增长、机构开始考虑链上部署、多链生态成为现实,完全依赖DAO治理的速度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Permissionless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它实现了从"为用户创建市场"到"用户创建自己的市场"的架构转变。
Credit Account:合约层操作带来的效率革命
传统DeFi借贷协议的运作模式相对简单:用户存入抵押资产,借出目标资产,然后在DEX上自行交易。协议只负责账本管理,不直接参与用户的资产操作。这种设计要求DEX必须有足够流动性支撑清算,因此风险参数如LTV和清算阈值都设置得非常保守,限制了资本效率。Gearbox的Credit Account改变了这个逻辑。这是一个智能合约钱包,用户所有操作都在钱包内完成,协议可以直接在合约层面与其他DeFi协议交互。当用户需要杠杆质押ETH时,协议不需要通过DEX交易,而是直接调用Lido或其他质押协议的合约。这个设计带来的不仅是操作流程的简化,更是资本效率的根本性提升和风险管理的全面优化。
以Lido推出的DVstETH为例,这种分布式验证者质押代币采用金库模式的铸造和赎回机制,不在DEX上交易。传统借贷协议面对这类资产束手无策,因为DEX上没有流动性就无法提供借贷服务。但Gearbox直接对接DVstETH的金库合约,让用户实现零滑点的杠杆操作,LTV参数远超传统协议水平。该市场已经稳定运行数月,用户可以轻松执行数百万美元规模的操作,不用担心滑点损失。这种直接对接资产发行方合约的能力,让Gearbox能够支持那些不适合在DEX上交易的新型资产,这在RWA快速发展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真实世界资产上链的推进,越来越多资产发行方选择更高效的方式。Mellow这样的金库系统、Convex这样的非代币化收益机制,这些创新的资产形态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不需要DEX流动性,因为本身就不是为交易设计的。传统借贷协议只能等待这些资产在DEX上建立起足够的流动性,但这个等待时间可能长达数月甚至更久。而Gearbox可以在资产发行的第一时间就提供借贷支持,因为它不依赖DEX的流动性,只需要能够在合约层面进行交互。这种能力让Gearbox在支持创新资产方面占据了明显的先发优势,也让项目方更愿意选择Gearbox作为其资产的借贷基础设施。
合约层操作还带来了风险管理的精细化。当清算不需要通过DEX完成时,协议可以设置更激进的风险参数,更高的LTV提升资本效率,更低的清算阈值提高用户头寸安全性。清算过程可以在几天内完成,而不是传统模式下可能需要的几周时间。这种效率提升不仅降低了用户的风险暴露时间,也让协议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市场波动。Permissionless功能基于Credit Account架构,将这套能力完全开放给市场参与者。任何有能力的机构、项目方或策展人都可以使用Gearbox技术栈创建自己的借贷市场,这个开放性设计带来了三个核心创新。
第一是流动性共享机制。多个市场可以从同一流动性池获取资金,但各自维护独立的风险参数。这解决了DeFi长期面临的流动性碎片化问题,在多链和多市场环境下,共享流动性比每个市场维护独立资金池高效得多。流动性提供者不需要判断应该把资金投入哪个具体市场,只需要选择基础资产池,然后这些资金可以被多个市场使用。同时,因为每个市场的风险参数是独立的,策展人可以根据自己支持的资产特性来设置合适的LTV、清算阈值等参数,这种风险隔离机制保证了一个市场的问题不会影响到其他市场,也不会影响到共享的流动性池。
第二是利率模型的创新。传统DeFi借贷只看资金利用率,用的人多利率就高,用的人少利率就低。这个模型简单但粗糙,完全忽略了不同资产的风险差异。在Permissionless里,策展人可以在利用率基础上叠加风险溢价,这个溢价基于策展人对资产风险的专业判断。这让链上借贷首次能够真正反映资产的风险定价,而不只是简单的供需关系。对机构来说,这是关键的突破,他们在传统金融市场花了几十年时间建立的风险评估框架和定价模型,现在可以直接应用到链上借贷中。机构不需要完全抛弃自己的专业能力来适应DeFi的简化模型,而是可以把这些成熟的方法论带到链上,这大大降低了机构参与DeFi的门槛。
第三是快速部署能力。Gearbox开发了Bytecode Repository系统,本质上是链上代码仓库,所有经过审计的合约代码都存储在这里。需要在新的EVM链上部署时,直接从仓库调用即可,审计机构负责签名验证,确保部署代码和审计过的一致。这让Gearbox可以快速覆盖新链,每次部署都不需要重新审计,因为使用的是完全相同的代码。配合Redstone预言机提供的价格数据支持,Gearbox可以在新链上线第一天就提供完整的借贷功能。在当前的多链环境下,这种快速响应能力至关重要。资产和用户正在分散到不同的链上,一个协议如果不能在新链早期就建立存在感,就会错过获取用户和TVL的黄金时期。
从更宏观的DeFi发展趋势看,资产发行方式正在经历深刻演进。早期DeFi的基本逻辑是把资产代币化然后在DEX上交易,但实践表明这个模式并不总是最优选择。很多资产本身不需要频繁交易,强行在DEX上做市只会增加成本和复杂度。现在越来越多项目采用金库模式、资产包装或者完全不代币化的方式,这个趋势在RWA领域尤其明显。对借贷协议来说,必须主动适应这些新的资产形态。如果还是死守"必须有DEX流动性"的传统前提,会在新资产的支持上越来越被动。Gearbox的合约层操作思路,从设计理念上就是在为这个趋势做准备,它让协议可以灵活对接各种资产发行方式,而不局限于DEX交易模式。
机构化参与也是DeFi发展的必然趋势。DeFi如果想成为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能够容纳机构级别的资金和参与者。关键问题不是要不要机构,而是如何让机构以不破坏现有去中心化生态的方式参与进来。Permissionless的解决方案是给机构足够的控制权和灵活性,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风险管理框架和合规要求来运作市场,但同时保持底层协议的开放性和透明度。策展人可以完全自主地设置风险参数和利率模型,但所有这些设置和后续操作都在链上公开记录,任何用户都可以查看和验证。这种设计在机构需求和去中心化精神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既不是完全的"代码即法律",也不是传统金融的黑箱操作。
多链格局已经从争论变成现实。几年前市场还在讨论"哪条链会最终胜出",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再重要。不同的链服务不同的用户群体和应用场景,流动性和用户自然会分散在多个链上。对协议来说,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能否快速覆盖新兴的区块链网络。这不只是技术实现问题,更考验团队的组织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Gearbox的Bytecode Repository系统把多链部署变成了标准化流程,而不是每次都要重新走一遍开发、测试、审计的完整周期。这种标准化能力让Gearbox在新链上线时能够快速响应,抓住早期市场机会,建立先发优势。
当DeFi市场的总量增长进入平台期,竞争的焦点就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争夺。在这个阶段,每个基点的收益率差异都可能成为用户选择协议的决定性因素。零滑点操作、更高的LTV比率、更快的清算速度,这些看起来是技术实现细节,但对用户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收益差别。一个用户如果在协议A上每年损失1%的收益给滑点,而在协议B上可以避免这个损失,时间长了这个差异会非常显著。Gearbox在资本效率和用户体验方面的技术优势明显,但能否在激烈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最终还是要看团队的执行力和市场策略。
Permissionless代表的是DeFi协议设计思路的重要转变——从"一刀切"的标准化产品转向模块化和可定制的平台。这个趋势不只出现在借贷领域,在DEX、衍生品交易、资产管理等各个赛道都能看到类似的演进方向。根本驱动力在于DeFi正在从"证明概念可行"的早期阶段进入"优化运营效率"的成熟阶段。早期的DeFi协议主要任务是证明去中心化金融在技术上是可实现的,在经济模型上是可持续的,所以设计往往追求简洁和普适性。现在这些基本问题都已经得到回答,接下来的竞争焦点就转向了效率和适配性——谁能提供更优的资本使用效率,谁能适应更加多样化的资产类型和用户需求,谁能更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和把握新机会。
Gearbox Permissionless的成功与否不只关系到这个协议本身的发展,也会对整个DeFi借贷赛道的演进方向产生深远影响。如果Permissionless能够证明合约层直接操作和可定制市场模式是可行且优越的,会有更多协议跟进这个方向,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效率发展。如果在实践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可能会让市场重新审视这条技术路线是否真的可行。但无论结果如何,这都是一次值得密切关注的创新尝试。DeFi生态需要的是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而不是为了差异化而堆砌概念。Permissionless至少在认真处理几个真实存在的行业痛点:如何有效支持不依赖DEX流动性的新型资产,如何在保持去中心化特性的同时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如何让机构能够以符合自身需求的方式参与DeFi,如何在多链环境下快速扩展覆盖。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实践效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DeFi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轨迹和市场格局。
- 核心观点:DeFi借贷转向基础设施优化与定制化。
- 关键要素:
- Gearbox推出无许可定制借贷市场。
- 信用账户提升资本效率与风险管理。
- 支持非DEX资产与多链快速部署。
- 市场影响:推动DeFi向高效与机构化发展。
- 时效性标注:中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