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上金融之戰:新秩序將由誰來設計?

avatar
Foresight News
7小時前
本文約2080字,閱讀全文需要約3分鐘
從摩根大通等傳統金融機構到Circle等加密原生企業,不同背景的參與者正積極佈局鏈上金融生態。

原文作者:Tiger Research

原文編譯:AididiaoJP,Foresight News

內容提要

  • 摩根大通開始在公鏈上發行存款代幣,在現有金融秩序中疊加區塊鏈技術

  • Circle 申請信託銀行牌照,試圖在技術基礎上建立全新金融秩序

  • 兩類機構正從不同方向向傳統金融圍攻,形成「雙向趨同」態勢

  • 價值定位的模糊可能削弱各自競爭優勢,需明確核心優勢並找到平衡點

鏈上金融基礎建設的競爭新格局

區塊鏈技術正在重塑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的基本架構。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 最新報告,截至2025 年第二季度,全球鏈上金融資產規模已突破4.8 兆美元,年增率維持在65% 以上。在這股變革浪潮中,傳統金融機構與加密原生企業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

傳統金融機構代表摩根大通

採取「區塊鏈+」的漸進式改革策略,將分散式帳本技術嵌入現有金融體系。其區塊鏈部門Onyx 已服務超過280 家機構客戶,每年處理交易量達6,000 億美元。最新推出的JPM Coin 日均結算量突破120 億美元。

加密原生企業代表Circle

透過USDC 穩定幣建立了完全基於區塊鏈的金融網路。目前USDC 流通量達540 億美元,支援16 條主流公鏈,日均交易筆數超過300 萬次。

與2010 年代的金融科技革命相比,當前競爭呈現三個顯著差異:

競爭焦點從使用者體驗轉向基礎設施重構

技術深度從應用層下沉至協定層

參與者從互補關係轉向直接競爭

摩根大通:傳統金融制度架構內的技術創新

鏈上金融之戰:新秩序將由誰來設計?

摩根大通已為其存款代幣「JPMD」申請商標

2025 年6 月,摩根大通區塊鏈部門Kinexys 開始在公有鏈Base 上試運行存款代幣JPMD。此前摩根大通主要透過私有鏈應用區塊鏈技術,而此次直接在開放網路發行資產並支持流通,標誌著傳統金融機構開始直接在公有鏈上營運金融服務。

鏈上金融之戰:新秩序將由誰來設計?

JPMD 兼具數位資產特性和傳統存款功能。當客戶存入美元時,銀行在資產負債表記錄存款,同時在公有鏈發行等額JPMD。該代幣可自由流通,同時保留對銀行存款的法定求償權,持有者可1: 1 兌換美元,並可能享有存款保險和利息收益。現有穩定幣利潤集中於發行方,而JPMD 透過賦予用戶實質的金融權利形成差異化優勢。

這些特性為資產管理機構和投資者提供了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實用價值,甚至可以忽略一些法律風險。例如BlackRock 的BUIDL 基金等鏈上資產若採用JPMD 作為贖回支付工具,可實現24 小時全天候贖回。相較於現有穩定幣需要單獨兌換法幣,JPMD 支援即時現金轉換,同時提供存款保障和利息收益機會,在鏈上資管生態中具有顯著很大的潛力。

摩根大通推出存款代幣是為因應穩定幣而形成的新資金流和收入結構。 Tether 年收入約130 億美元,Circle 透過管理國債等安全資產也創造可觀收益,這些模式雖不同於傳統存貸利差,但其基於客戶資金產生收益的機制與部分銀行職能相似。

JPMD 也存在限制:設計嚴格遵循現有金融監管框架,難以實現區塊鏈的完全去中心化和開放性,目前僅面向機構客戶。但JPMD 代表了傳統金融機構在維持現有穩定性和合規要求前提下,切入公有鏈金融服務的務實策略,被視為傳統金融與鏈上生態擴展連結的代表案例。

Circle:區塊鏈原生的金融重構

Circle 透過穩定幣USDC 確立了鏈上金融關鍵地位。 USDC 與美元1: 1 錨定,儲備金為現金和短期美債,憑藉低費率、即時結算等技術優勢,成為企業支付結算和跨境匯款的實用替代方案。 USDC 支援24 小時即時劃轉,無需SWIFT 網路的複雜流程,幫助企業突破傳統金融基礎設施限制。

鏈上金融之戰:新秩序將由誰來設計?

但Circle 現有業務結構面臨多重約束:BNY Mellon 託管USDC 儲備金,BlackRock 管理資產運作,這種架構將核心功能委託給外部機構。 Circle 雖獲得利息收入,但對資產的實際控制權有限,當前獲利模式也高度依賴高利率環境。 Circle 需要更獨立的基礎設施和營運權限,這是實現長期永續性和收入多元化的必要條件。

鏈上金融之戰:新秩序將由誰來設計?

來源:Circle

2025 年6 月,Circle 向美國貨幣監理署(OCC) 申請國家級信託銀行牌照,這項策略決策超越單純合規的需求。業界解讀為Circle 從穩定幣發行方向機構化金融主體的轉型。信託銀行身分將使Circle 直接管理儲備金託管與運作,既強化對金融基礎設施的內控能力,也為拓展業務範圍創造條件,Circle 將為機構數位資產託管服務奠定基礎。

作為加密原生企業,Circle 調整策略,在製度框架內建立永續營運體系。這項轉型需要接受現有金融體系的規則和角色,以靈活性下降和監管負擔加重為代價。未來獲得的具體權限將取決於政策變化和監管解釋,但這項嘗試已成為重要里程碑,用以衡量鏈上金融結構在既有製度框架內的確立程度。

誰將主導鏈上金融?

從摩根大通等傳統金融機構到Circle 等加密原生企業,不同背景的參與者正積極佈局鏈上金融生態。這讓人聯想到過去金融科技產業的競爭格局:科技企業透過內部實現支付、匯款等核心金融功能切入金融業,金融機構則透過數位轉型擴展用戶、提升營運效率。

關鍵在於,這種競爭打破了雙方邊界。類似現象正在當前鏈上金融領域顯現:Circle 透過申請信託銀行牌照直接履行儲備金管理等核心功能,摩根大通則在公有鏈發行存款代幣並拓展鏈上資管業務。雙方從不同起點出發,逐漸吸收對方的策略與領域,各自尋求新的平衡點。

這一趨勢帶來新機會也蘊含風險。傳統金融機構若強行模仿科技企業的彈性,可能與現有風控系統衝突。德意志銀行推行「數位優先」策略時,就因與遺留系統碰撞導致數十億美元損失。反之,加密原生企業若過度擴張制度接納,可能喪失支撐競爭力的彈性。

鏈上金融競爭的成敗,最終取決於對自身根基與優勢的清醒認知。企業必須基於其「不公平優勢」,在技術與制度之間實現有機融合,這種平衡能力將決定誰是最終贏家。

原創文章,作者:Foresight News。轉載/內容合作/尋求報導請聯系 report@odaily.email;違規轉載法律必究。

ODAILY提醒,請廣大讀者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 對發現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反映。

推薦閱讀
星球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