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標題
一級標題
一. Appchain(尤其是RAAS,Rollup as a Service)
RAAS 是去年底興起的賽道,跟OP Stack 發布有較大的關係,但Appchain as a Service 早就存在,以Cosmos SDK 為代表,在Celestia 提出模塊化區塊鏈之後開始逐漸火熱,RAAS 可以看成是其中一個近期較熱的子集。
為什麼Appchain as a Service 這個賽道近期可能被OverHype 了呢?
首先,如果你是開發者,想要自己做一條Appchain,你所面臨的選項如下,
如果你的鍊是EVM 的,那麼你可以:
1. 做一個類似Ronin 那樣的純ETH 側鏈(現在相信很少人會這麼乾了)
2. 用Skale 做一個ETH 側鏈
3. 用Avax 發一個鏈,接入Avax 的P 鏈
4. 用Polygon Supernet 發個EVM 鏈
5. 用BAS 做一條基於BNB Chain 的側鏈
6. 用OP Stack 做一個Rollup Appchain
7. 用Caldera 做一個Rollup Appchain(本質上也是Op Stack)
8. 用Zk-Sync 做一個L3 (今年估計能看到)
9. 正在寫的時候Arbitrum 也發布了他們的Orbit,也是一個類似Opstack 的L3 基礎設施
10. 後面還有正在開發中的Opside,Stackr,Sovereign SDK 等一眾項目
如果你的鍊是非EVM 的,那麼你可以:
1. 用Cosmos SDK 做一個鏈,或者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或者共享ATOM 安全性(ICS 提案剛剛通過)
2. 用Substrate 發一個鏈,或者競拍波卡插槽,或者接入章魚網絡,或者誰都不接,自己歲月靜好
3. 用Celestia 的Rollkit 做一個Rollup Appchain,DA 用Celestia,結算可選
4. 用Dymension 做一個Rollup Appchain
5. 用Saga 做一個Rollup Appchain
6. 基於Starkware 做一個L3 (今年估計能看到)
7. 後面肯定還有許多正在開發中的,我不知道的或是遺漏了沒有想到的
有沒有覺得—「選項過於豐富了那麼一點點?!」
其次,究竟哪些應用適合做成Appchain?還記得幾個月前網上那篇關於Uniswap 是否應該自己做成一個Appchain 的文章以及各路爭論麼
總的來說,Uniswap 如果做成Appchain,會有交易費用,代幣價值捕獲,抗Mev,資源獨占等優勢,但同時獲得了用戶體驗,安全,以及可組合性下降的Debuff。
總之,我們目前還沒有看到Uniswap 要做成一個Appchain 的計劃或是「野心」。
Compound 原本想要拿Substrate 做條鏈,後來放棄,現在Compound 與Aave V3 都是多鏈部署,目前來看做成Appchain 的可能性似乎也並不大
至於Curve,應該從來就沒有過這個打算。
唯獨對可組合性沒有什麼依賴的DYDX 選擇跑去Cosmos 做一條應用鏈,今年Q3 應該會看到,也許既Luna 之後,這是最值得期待的一條的Appchain。屆時DYDX 也會給許多Builder 展示出一條路徑—如果你在一個賽道佔據了龍頭,同時對可組合性要求不高,那麼獨立出來做一條「有主權+高性能」的Appchain 是Make Sense 的。在那之前,可以先選一個通用鏈生態作為Dapp 猥瑣發育打怪升級,等到級別足夠高了之後再單飛。
這條路徑相對可行,比如如果將來有個基於Lens Protocol 的SocialFi DAPP 做大做強,日活很高,Polygon 的吞吐沒法滿足了,自己單飛拿上面那些基礎設施做成一個Rollup Appchain 完全make Sense 。不過這種Case 短期來看,能符合上述條件做成鏈的項目應該還沒有能發鏈的基礎設施數量多……
再就是天生就適合上來直接發一條鏈做成Appchain 的賽道,這個賽道項目會是上述基礎設施的最大用戶。目前來看,在鏈間異構可組合性問題完全攻克之前,非Cosmos 生態Defi 走這條路的可能性不大,最適合的賽道毫無疑問是Gamefi(包括Onchain Autonomous World—鏈上自主世界)。比如基於AVAX 的DFK 與螃蟹,前段時間挺火的OPcraft,用Caldera 發鏈的Curio 等。
1.1. OP 系列
二級標題
1.1. OP 系列
目前看到的基於OP 系的RAAS 基本上就是Fork OP Stack 來做,本身沒有什麼技術壁壘,OP 的代碼和文檔寫的非常工整+清晰,我們ABCDE 的技術大神跟著文檔走基本不到一天就能搭起一條OP Rollup 的Appchain,所以這類RAAS 給客戶提供的價值更多在於Sequencer,區塊瀏覽器與快速部署等附加價值,營銷能力遠大於技術能力
1.2. ZK 系列
二級標題
1.2. ZK 系列
從理論上來說,ZK 系列的RAAS 是有可能提升Appchain 使用體驗的,因為像是ZK-Sync,Scroll 這些走ZKEVM 路線的都是重點關注兼容性,所以電路設計多少會犧牲一些效率,沒法針對某個特定的Dapps 進⾏優化。如果RAAS 可以根據不同的DAPP 做單獨的電路設計或是優化的話,ZK Appchain 的性能和體驗肯定是要好過通用型的ZkEVM 的
二. ZK
一級標題
二. ZK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2.1 Layer 2
擴容
性能
完成度
性能
性能
ZK 系的性能,至少在現階段,是要<=OP 系的。當然從用戶角度可能感知不明顯,因為都是Sequencer 上幾秒內給你確認了,ZK 證明什麼的,其實可以慢慢做(通常要10 – 20 分鐘做完一個塊),用戶對於交易在L1上真正實現「Finality」,是不怎麼Care,也感知不到的。現在流行的電路優化,或是硬件加速,加速的其實是那個10 – 20 分鐘的證明時間,但對用戶體驗來講,反而沒什麼影響
安全
安全
安全
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傳統意義上的理解是,ZK 基於數學證明,OP 基於經濟博弈,數學>博弈,所以ZK 比OP 要安全
這個從長期來看當然沒毛病。
但現階段不一定是這樣。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2.2. 中間件與其他
這其實是不少人相對擴容更加看好的賽道,因為拿ZK 來做擴容是個非常「重」的活,看這幾個Rollup 折騰幾年主網還沒上線就知道,而中間件則相對輕量很多,同時可以完美的發揮ZK 特性
最為火熱的中間件賽道自然是Interoperability—互操作性這個賽道,通過ZK 證明,免除對於第三方見證人的要求,大幅提升橋的安全性,甚至打通一些原本互相割裂,甚至很難互通的生態,比如各個Layer 2 之間,或是EVM 與Cosmos 的IBC 互聯等等。目前在做的幾個團隊有Succinct Labs(前幾天剛發布了他們的Telepathy 產品,實現了ETH 的單向ZK 橋), Electron Labs (最早提出ZK-IBC 的概念),Polyhedra(ZK Bridge,ZK DID,ABCDE 出手的第一個項目)。
三. Gamefi
一級標題
三. Gamefi
Gamefi 可能是目前最為火熱的賽道,沒有之一,算了算過去幾個月看的+聊的項目,如果切細到每一個子賽道劃分出來,Gamefi 應該是最多的。
原因不難理解,一方面,V 神本人數年前就發話,金融與遊戲會是區塊鏈最先落地的兩個場景。
另一方面,Defi,存儲,Socialfi 等各個方向的嘗試,在Mass Adoption 方面取得的進展依舊不理想,雖然X 2 Earn 的神話破滅,但Axie 和StepN 讓所有圈內人看到了「破圈」的希望,甚至很多人堅定的認為,大規模破圈,還得指望「遊戲」。
所以一時間,既有Web2 的遊戲開發人員目光開始頻頻投向這裡,其中不乏大廠和知名遊戲工作室出來的技術團隊,又有Web3 各種原生態NFT,Defi 等生態圈的人開始考慮如何把自己的東西「套一層Gamefi」上去,前段時間Ape 搞的Dookey Dash 便是一次相對成功的嘗試。
但現在的Gamefi 賽道其實處於一個略微尷尬的時期,X 2 Earn 的陣痛和死亡螺旋剛剛結束,如何在激勵和遊戲性之間取得一個平衡,大家其實並不知道,所有人都在「兩眼一抹黑的」摸著石頭過河,現階段基本取得的一個共識是—Free 2 Play,像是跑鞋和Axie 那種先花錢買NFT 才能玩的模式已經上看不到了。
我們目前看到了下面幾種形態的摸索。
3 A 級別—
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如果說Axie 是在強調Earn 的話, 3 A 們就是在強調Play,其中強調的程度也不一。偏輕的比如主打Web3 圈子的,通過NFT 等形式吸引Web3 玩家入場去玩,偏重的比如主打Web2 圈子的,從製作到運營到地推完全走傳統互聯網手游那套模式,單純就是把交易系統搬上鍊,甚至連錢包可能都給你內置+無感化……
休閒社交類—
Web2 我們都經歷過偷菜,農場,搶車位的時代,Web3 的Gamefi 會不會也有這麼一個時期?社交,休閒,加上一點點的Earn?不確定未來,但至少是一個之前沒怎麼探索過的方向。新的X to Earn 模式—目前看到最多的應該是以PSI 為代表的Bet to Earn 模式,也叫Risk to Earn,簡單來說就是,把Earn 這件事與你的技巧和熟練度關聯起來,想像一個類似Web3 吃雞的遊戲, 100 個玩家都得花1 美元參加遊戲,最後贏家拿走100 美元大獎,這基本上可以解決之前依賴新玩家高速增長的Ponzi 模型以及後來不可避免的死亡螺旋,因為這個經濟模型大致變成了PVP。不過這種和3 A 類似,需要足夠高的可玩性才能留得住玩家,因為對於普通用戶的經濟激勵變得非常小了
基於NFT 的Free to Own—
以DigiDaigaku 為代表,其實APE 的Dookey Dash 也有那麼點類似的Feel,總之就是吸引玩家過來免費或是很低的價格去持有NFT,後面再想辦法不斷的去給NFT 賦能,這個對團隊前期的懸念+神秘感+營銷能力要求很高,後期的開發製作遊戲能力要求同樣高,所以是條門檻極高的路線,再就是前期往往NFT 數量限制在1 萬,如何擴大圈子人數也是個不小的難題。
遊戲任天堂—
這個自然是以TresureDAO 與Gala 為代表,其中Gala 的遊戲偏「重」一些,TresureDAO 的遊戲則更加「小遊戲」風格為主,在出了Beacon 這樣一個爆款之後勢必會吸引到更多類似的小遊戲進入其生態。 Web2 上面小遊戲一直經久不衰,Web3 能否成功復刻,目前沒人知道。
Defi 遊戲化—
這裡DefiKingdom 算是獨苗,其野心也非常之大,系統及其複雜,讓人又看到「鏈上夢幻西遊」即視感。然而在21 年百倍Hype 之後遲遲沒有取得大的進展,幣價回到原點之後也是萎靡不振,這種與Defi 深度結合的複雜型Gamefi 目前看來前途充滿了崎嶇
Fully Onchain Game(全鏈遊戲)—
總結:
總結:
總結:
重新思考這3 個當下最熱門的賽道,其實並不代表我們不看好這些賽道,正相反,ABCDE 是長期看好上述這3 個賽道,也都已經或是計劃在這幾個賽道佈局。我們往往高估一些技術的短期價值,而有往往低估一些技術的長期價值,這些賽道也許無法給投資機購與一二級市場帶來相符或是短期的投資回報率。而對於我們這種LP 5 年退出期的長線投資型VC 來講,時間會是我們最好的朋友。